沃野大学
学校介绍
沃野大学学报
象山学院
报告厅
哲学系
专业学院
研究院
神学院
贺敬之、柯岩专栏
亚洲作家协会
代理招生专栏
唐郁文专栏
我的歌
长篇连载
书画院
图书馆
活动中心
中小学
有关知识
业余摄影展
唐氏家族及其他
后台管理
胡恩余专栏
胡恩余:耶稣基督的福音
胡恩余:以马内利
胡恩余:西门彼得
胡恩余:365天福份
留言反馈

唐勇先生201005
唐勇的微博
一红天下网*唐氏资料库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亚洲作家协会  

 

              素心如水的散文

 

-----------------------------------------------------------------------------------------------

           

              断奶记

                                            文/素心如水

        我把女儿断奶的经过记录下来,希望她长大后看到此文,会有所感受,能体会到做母亲的不易。
        女儿六个月后,我让她试着品尝各种食物的味道,到七个月时她的一日三餐已经有了规律:早餐和晚餐是米糊,午餐是烂面条,两餐之间吃些果泥。孩子吃得很开心,我便开始考虑给她断奶的事情。
       为其断奶,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原因有以下几点。
       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一吃完奶就拉肚子。听儿科医生说是因为我孕期吃的太好,营养过剩,血液中的油脂太多,孩子消化不了。加之我的脾胃不好,“母贫子穷”,孩子的脾胃也差。先天脾虚,要靠后天五谷来养。只要吃对食物,如山药、莲子、萝卜,就能把脾胃养好。我便想着在辅食上多下些功夫。
      其次,是因为孩子湿疹严重,尽管身上大面积红疹慢慢地都退下去了,可是屁股上的久久“挥之不去”。孩子吃夜奶次数过于频繁,导致夜尿太多,尿不湿经常湿透。一夜十二个小时的睡眠,孩子的屁股要泡在水里,这样下去,不利于屁股上湿疹的治愈。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自身的问题。白天劳累了一天,夜里还要侧着身子去喂奶,孩子吃奶时间较长,身体往往要僵直数十分钟,胳膊长时间暴露在外,接触冷空气的侵袭,实在是承受不住,便想借断奶来缓解身体疼痛。
      孩子七个半月时,我决心开始实施断奶计划。想法总是好的,真的付诸行动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简直就是不能逾越的鸿沟。
      先断夜奶,逐渐减少喂奶次数。由一开始一晚上喂五六次,减少到三次,两次,一次,直到不喂。女儿用哭作为反抗我的武器。哭的力气大,时间久。甭说睡了,我连眯一会儿都是侈想。黑夜里,我就瞪着眼睛看她使劲儿哭,一边还要耐着性子轻轻拍她哄她入睡。七天后,竟然成功断掉夜奶。
     断掉夜奶后,晚上怎么哄她睡觉成了一个大问题。是像白天那样抱着来回走动哄她入睡呢?还是让她哭累了自己睡呢?还是给她讲故事哄她开心?我想了很多方案,最后还是狠下心来让她哭。女儿真的特别能哭,有时她能不停歇地哭上一个小时,有时是四十分钟,最少也要半个小时。所幸是在假期,二楼邻居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去了,四楼邻居退租回了老家。既然搅扰不到四邻,我就可以放心地让她哭了。整整半个月,睡前她都要哭上一阵。半个月后,睡觉前她会开心地听我给她讲故事,我讲完后,她自己能安静下来,慢慢入睡。
       这样,我便考虑断掉她白天的“口粮”。白天她想吃奶时,我就哄哄她,让她吃饭,或是果泥。吃饱喝足后,不好好玩,怎么哄都不行。她的心情差到了极点,一想到“伤心事”就哭,经常赖在我怀里,即使睡着了,只要我把她放到床上,她就哭。尽管我自认为动作很轻,可她还是能感受到,我不得不佩服女儿的知觉实在是敏锐无比。我的心情糟糕透了。

        那段时间我心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果不其然,到了二十天的时候,孩子心情慢慢好起来了,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到现在,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吃饭,慢慢忘记了“吃奶”的事。我想,戒毒瘾也不过如此吧!

 


          哭

                                   文/素心如水


  “哇哇哇……”女儿童童又哭了。哭声响亮,且一声比一声长,一声比一声急促。
  “童童乖,不哭不哭!”
  “小可怜,妈妈来了来了!”
  “刚吃过,不能再吃了啊!”
  听到熟悉的声音,她的声音立即降低了八度,睁开眼睛看到我没有作出任何“举措”,便又哇哇大哭起来。在灯光下,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晶莹的泪花。泪光点点闪动,直戳我的心窝。任我怎么哄也刹不住她的哭声。
  哭,是每个人的本能。更何况是一个婴儿。
  常听母亲说我刚出生时特别能哭,哭的时候,皱着眉头,声音响亮,三邻五舍的都能听得到。母亲说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条件差,没啥吃,奶水不够,所以饿得我哇哇直叫。
  听到哭声,母亲也闻声跑来,她指着童童说:“看!你不是想知道你小时候哭的样子么。就是这个模样!不过,你的声音比她还要响亮。”

  “妈,不会吧!我有这么闹人啊?”我嘟着嘴,满脑子里全是疑惑。
  现在我走了母亲同样的路,自己也有了两个孩子,才真正体会到母亲当年抚养我和姐姐的不易。
  龙应台说过,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我说,母亲这个职业,能够让一个女人变得无比能干,又无限强大。
    如今我又扎进生活的繁琐事务里,想要从生活琐事中抽身而出去透透气,似乎不大可能。在成为母亲之前,谁不是一个躲在闺房的大小姐。以前我只顾上学,生活中有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当有了第一个孩子时,生活的忙碌和身体的痛苦,使得自己急速成长。如今,女儿降临,重拾生活的繁忙。

  生活啊,总是布满了关口,每突破一个关口,需要我们拿出十万分的勇气,否则,我们无法行进下去。我们就是这样逐渐变坚强的。
  童童哭了好一会儿,哭声逐渐小了,似乎有想要停止的迹象,她的表情十分委屈,不住地轻轻抽泣着。天慢慢儿暗了下来,房间里静悄悄的,夏夜里带着闷燥燥的烦乱。对于一个35天大的婴儿来说,哭,只有一个原因---饿。女儿哭得很委屈。我实在是于心不忍,我准备妥协了,决定去让她饱餐一顿。不是我有耐心,是我,年龄真的大了。我看见她那藏着深邃大海的眼睛慢慢闭上了。她终于累了。睡了。

  我也累了,要睡了。

 

 

  陋室之冬

                       文\清雅如菊

  天气越来越冷了,我看到近处房檐后的树木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冬日快要来临,没有生机勃勃的绿叶作衬托,那灰墙黛瓦越发显得破旧和冷寂,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居于“陋室”的情味。

  单位安排的住处:一个破旧的小院落。一扇吱扭作响的大木门,门上是锈迹斑斑的铁穿条,门后是粗大的木门插,看起来及其古老又不安全。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低矮阴暗的五间瓦房挤满了人,很是热闹。我和他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宽松住进一间30平米的小屋。这便是我们初到异乡的落脚地。

  小屋的构造及其粗砺。窗子因其老化,开关起来十分费力。冬季的风总能从窗隙和门缝中闯进来,分外削厉。把窗隙用厚厚的纸条塞住,再挂上窗帘、棉门帘,仍能感到有风透入。索性把两张铁架子床并在一起,从街角扯来布头,认真缝合后,挂在床的四周,确实多了几分温暖。可这又怎能抵得住那惨淡可怜的天色和头顶那狂飙怒吼的风啊。

  上大学那会,教室和宿舍里有暖气,我们穿一条保暖裤就能渡过严冬,连羽绒服都不曾穿过。上班的第一个冬季,我们被冻得够呛,早早就开始置备保暖衣物:围巾、棉手套、羊绒裤、羽绒服。即便如此这般的武装,还是觉得冷,吃过晚饭便钻入被窝里,静听门外寒风的怒吼和庭院中不断响起的脚步声。

  他买来取暖用的炉子,取去窗玻璃上的一角,搭上烟筒,小屋里立刻有了春意。当然,在屋子里放置这么一个燃煤的炉子是极不安全的,可是在这样一个四处透风的“陋室”中,谁又能说是不安全的呢?大水壶坐在闪亮的火口上,呼呼地冒着热气。我摸摸筒壁,热腾腾的,感觉心里也暖暖的。我常常独自拨着炉灰,不肯入睡,想着疲惫的他在萧瑟的寒风中正匆匆归来。

  当然,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在院子里晒被子和衣物。只要不刮风,那真是暖和得根本不象冬天。朋友搬来一条长板凳,躺在上面,惬意曝日,小憩片刻。我们也搬出矮凳,靠了墙坐着,呆呆地望着疏枝交横的梧桐树,直到倦意溢满双眼。

  现在的小院,更为古旧破败,已经没有人愿意去租住了。旧的总要被新的代替,可旧房改造的消息也渐渐石沉大海。破屋陋宇,任由它荒芜,任由它淹没于楼海中。

  如今,我们已搬出“陋室”多年。我们俩始终相信:只要齐心合力,日子会越过越好。偶尔听到窗外的风声,我们会想起那些已经消逝的岁月,他便会笑着说“无论风刮得怎样的厉害,我们也不怕了!”
  拣拾一些过往的旧梦,也无非是为了对比今日之生活,只要想想过去,心里便会载满了过分的喜悦和满意。

 


 母亲的宽容
                         文\素心如水


      关于宽容,这无疑是个宽泛的概念,此刻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荷兰作家房龙写的一本名叫《宽容》的书,正在凝神思索“宽容”这个词语的定义。突然间我想到平凡却伟大的母亲,事实上,她用自己的一生极好地诠释了宽容的涵义。

      母亲的一生不是史诗,却也让人惊心动魄。

      又一次不愉快的会面。“嗖!”一只瓶子狠狠地朝母亲飞来,周围的人死死抱住那个“野蛮人”。瓶子偏离了它的运行轨道,直奔高墙而去。“咔嚓!”碎玻璃片四溅,划伤了一旁围观的孩子们。
      这个血腥暴力的场面,从小到大,我听母亲讲述过多次,它仅是母亲遭遇的众多血淋淋场面中的一个。至今我都记得母亲第一次对我诉说时那一脸的愤怒,那颤抖的声音,她恨透了那个拆散我们幸福快乐生活的“野蛮人”。
      也许有些事情就是会给人刻骨铭心的痛。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我们从小康家庭一下子落入困顿,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母亲那瘦弱的肩膀要扛起家庭的重任:独力养育幼小的我和姐姐。我想无论换作是谁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可她全力负担着,不叹一句苦。后来,有人问她当年的事情,我原以为她会象抚摸旧创痕那般无比疼痛。谁知母亲竟换了平和的语气,满面含笑地讲述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恨那个女人和我父亲。母亲说她早已放下了,日子还是要好好地过。我明白母亲的意思:不做过去的奴隶,要做现在和未来的主人。否则,我们的一生都将是凄凉悲惨的。

        时隔多年,母亲再次组建新的家庭,家里的姐妹一下子多了起来,不和谐因素也很多。一旦有了矛盾,母亲往往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一遍又一遍地对我和姐说,为了大局,要宽以待人。无论日子怎样的艰难,她都常常微笑,那微笑是自然的,温暖的。母亲用她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二十年过去了,这个大家庭一直和谐共处着。

       人们在曾经沧海后是很容易“看破红尘”的。“看破红尘”后,有人躲入深山学佛学道去了,有人轻率了结此生(如我父亲,万念俱灰后,早早便离了人世),有人却更加勇敢地大踏步向前走。我很佩服母亲的勇气和智慧。
      提到母亲,我也要勇敢地解剖一下自己。小时候,我的脾气真的很不好。有件事,我一直心存愧疚。在我上高中时,有天晚上突降大雨,满地泥水。母亲摸黑去给我送伞,我们走了不同的路线,当然也未能碰面。我在漆黑的雨中奔跑,浑身湿透了,冰冷得颤抖。眼前尽是朦朦胧胧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听着从天而降的汩汩水声,想不通母亲为什么不去接我。我气呼呼地回到家,看到从门口射出来的灯光,知道母亲在家,以为她真的没去接我,我就更生气了。母亲见我回来,嘱咐我把湿衣服换掉,以免受凉。我没应声,径直跑回自己的房间,反锁住门。隔着门,听到母亲一直在努力地、耐心地解释,我怎么也听不进去,还冲她大喊大叫,母亲竟没有一句怨言。现在想想,我当时一定伤透了母亲的心。

        人年轻时,容易情绪化,处事焦灼,要求青年人心境淡泊宁静,“春行秋令”当然是不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的裁制力会越来越强大,那刺人的锋棱终会渐渐钝起来的。母亲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她一直在用双倍的爱默默地包容着我的坏脾气,直到我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
      如今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对一群孩子,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遵守纪律,我微笑着给他们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而我想说的却和这样的图景相去甚远。“谁能够不犯错就能成长呢?多些宽容吧!”母亲经常在电话里“絮叨”。于是对于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我凌厉的眼神逐渐柔和起来,因为我知道明天他们也许就会改变,重新变得好学上进。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小,不懂事,经常犯些小错误,耍点小脾气,只要问题不大,我也会平静处之,耐心教育,采取退避或保持沉默的对策,尽量避免用严厉的言辞指责孩子。我深知,作为一个成熟的母亲,我必须要多些宽容,孩子才会更好地成长。

       想着想着,猛一抬头,发现我正坐在橡皮树的对面。我从未细细打量过它,厚厚圆圆的叶片,优雅的姿态,多像一个宽厚稳健的长者。这不正如母亲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由激越转入淡泊、宁静,需要在某种生活体验之后。我知道,母亲能有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一切缘自她的好心态。
     历遍世路艰辛,饱经世事磨炼的母亲今年已到花甲之龄,人上了年纪,不需要辛苦劳作,也没有了肩上的重担,她很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心境也变得更加的平和、恬淡和豁达了。

         宽容是什么?其实,宽容就是有气量,宽厚能容忍,对人对事不计较、不追究。它是一种处事态度,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对我来说,它是母亲给我的一笔巨额财富。

 

 

      疼 痛
                     文\素心如水


   那天上午,在医院的产房里,亲人都被拒之于门外,我一个人怯怯地躺在产床上,紧张不安地等待着孩子的降生。邻近的产床上,一个小妹在阵痛的折磨下不住地呻吟:“哎哟哎哟……”一直在隐忍的我,听着心里发毛。
   “小妹,坚强些,坚持住啊!越喊越疼呢。”我很平和地说,可是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疼痛中无法自拔,半晌,她才回过神来,看着我,点点头,一时安静下来。
   从八点多,煎熬到十点多,时间仿佛静止了似的,而阵痛却一次比一次剧烈,我知道,我们都在咬牙坚持,看表情就可猜测到痛苦的程度。胎心监测机“扑通扑通”地工作着,声音很大,让人毛骨悚然。还有墙壁上的空调呼呼地吹着,发出清风的声音,可我却一直在冒汗。这房间,一派热气蒸腾,静寂骇人的气氛。
   在历经三个多小时撕心裂肺的疼痛后,承蒙上天厚爱,赐给我们一个可爱的女儿。尽管到最后我已经疲惫不堪无力说话,尽管伤口的疼痛让我无法站立行走。可我仍旧觉得,所受的一切苦,都是值得的。为了她,我可以禁足,可以忍住寂寞,可以承受极致的疼痛。腰痛,腿疼,浮肿,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男人总说自己有多么多么不易,可是无论如何,他们永远无法了解女人的疼痛。比如说生孩子。
   又比如说喂奶。
   她是一个有着浓郁黑色头发、大眼睛的小女婴。在婴儿的眼中,母亲便是“食物”,便是“粮仓”。我真的这么想。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深邃,饿了会哇哇大哭,但只要一听见我的声音,她就立即止住哭声。两只小手不住地摇摆,小脚丫翘的老高老高。吃奶的时候,她会紧紧握住我的一根手指,小嘴卖力地吮吸,咂得真疼啊。
   她吃饱喝足后,小脸圆鼓鼓的,神情愉悦满足,很快便会沉沉地进入梦乡。看她一会儿咧开嘴巴微笑,一会儿又紧皱眉头想哭,小模样萌味十足,我就很开心,就会忘掉喂奶时的疼痛。
   生命是多么神奇啊。
   此时,女儿还在睡觉,我转过身,忍住伤口的疼痛,凑过去,亲吻她的额头,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说:“宝贝,欢迎你的到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要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必须在经历疼痛之后。其实,这世界并不是只有疼痛,有时疼痛过后就是幸福,而有时疼痛就是幸福。

 


   挖野菜

                                                文\素心如水


        因我们过年没回老家,母亲便来小住几日。春天来了,母亲提议去挖野菜,我欣然答应。
       和母亲一起挖野菜,在溢满春光的一日。麦田里麦苗们衣着光鲜亮绿,精神抖擞地沐浴在煦暖的东风里,似在告诉过往行人:快来享受春日的美妙时光。道路一旁的柳树已经苏醒,吐出新芽,远远望去,一团团毛茸茸的鹅黄,让人神清气爽。伫立在生机盎然的气息中,我想起鲁米的一首诗—《春天》:
               再一次,紫罗兰向百合哈腰鞠躬:
               再一次,玫瑰脱下她的晚礼服!
               这绿油油,从另一世界
               步履踉跄地走来。
         春天真是一个烂漫的季节!我欣喜生命是如此坚强地延续着,我的心中充满了歌声、喜悦和轻盈的静谧。
        我和母亲在路旁的田地里仔细搜寻着野菜,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打小在农村生活的母亲知道很多种野菜:荠菜、刺儿菜、蒲公英、车前草、马齿苋。母亲告诉我,荠菜是春天最好吃的野菜,味颇鲜美,营养价值高。吃的方法也多,可凉拌、可炒食、可做汤,可做饺子馅,荠菜饺子可是春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母亲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旁停下,回过头招手让我加快脚步过去。她蹲下身来,微笑着告诉我土埂上的那些叶缘呈羽状的植物就是荠菜。因为我不认识荠菜,才对它有一种好奇与神秘的感觉,愈是想要看得仔细:根部紧紧抓着地,叶片瘦长。它的花很小,白色,很美。《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认准了荠菜花,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荠菜。

        母亲赶忙去薅荠菜。我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投向母亲的那双手,曾经白皙的皮肤如今已黝黑松弛,青筋清晰可见。这竟然让我想到孤独的老树,衰老正在吞噬的孤独的老树:暴鼓的“青筋”、凸起的“血脉”。尽管自然规律让它弯曲变形,可它沉稳刚强,为了新生命还在全力地歌唱!那是另一种美的造型!
       只因我们是真心来享受春光的,所以一切都是以慢节奏进行的。母亲薅过荠菜,接着我们在一块大石头上坐定,开始慢慢择菜。母亲边择菜边回忆着她年轻时候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又说到我们小时候的趣事。虽然有些事情我已经听她说过很多次了,但我还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听母亲“絮叨”。现在已经过了春分,头顶不时传来麻雀的啁啾。古人有云,“以鸟鸣春。”天气实在温和,鸟儿也来倾听我们的谈笑了。
  “叽叽!”
  “喳喳!”
  “哈哈!”

 

我的眼睛、耳朵和灵魂

                               文/素心如水

          一张床,足矣!

        不得不承认,两个月以来,我每天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其实,真的,一张床,足以满足我全部的日常活动。

         虽然我的双脚被拘羁了,但我的眼睛和耳朵是自由的,当然,还有我的灵魂。

         躺在床上,我的眼睛透过窗子可以望到外面的世界。近日,冷空气来袭,气温较低,外面总是朦朦胧胧的,天空犹如挂着一张纱幕,水墨画渐渐多了。灰色的瓦、灰色的壁、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枝丫。颜色淡雅,不浓烈,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床头的一点地方全部被我霸占了,堆满了各类书籍,有医学养生的、讲饮食的、小说、散文、佛学,散乱地杂放着。我看书有个毛病,喜欢随心所欲,从不强迫自己。其结果便是,一本书没看多少我的眼睛就会强烈要求换书,过段时间再回来接着看。当然,这也是我的床被书包围的主要原因。不管怎样,我喜欢站在文学的门槛外,用风景欣赏家似的姿态聆听各位大师的教诲,看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

         轻音乐、佛教歌曲、民谣,都是我耳朵的最爱。如一条鱼,我泅水而过,卷起的小小浪花纷飞着珠沫,水里的荷叶随之婷婷立出水面。风吹着水,水激动着这些小小的船。我喜欢音乐如水缓缓流过,心灵安安静静,无俗尘杂念的感觉。听着听着,我就会迷迷糊糊地进入半睡状态。

        白天,眼睛和耳朵或者一同坚守岗位,或者轮流值班。可到了夜晚,它们都累了。我躺在床上呼呼睡去,让它们暂且休息一下。但是灵魂仍能穿梭时空、自由出入于现实和梦境之中。它最喜欢在梦的王国里游走。或是一座绿林,或是一片草地,或是一条河流,都能让它驻足久久。有时,它也会迷路,在窄窄的狭径上焦急迂回,在岔路口迷茫无措。但不管怎样,向着阳光走去,走过腐烂的树根,浓滑的青苔,总能看到灿烂夺目的野花,闻到淡淡的幽香。没有阳光,花草都生的不自在,人也是如此。

         我知道,不管是眼睛还是耳朵,亦或是心灵,它们都不寂寞。我平躺在床上,把两臂交叠得更舒适一些,享受着这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

 

            闲 居

                               文/清雅如菊

       吃过早饭,按照惯例,我躺在飘窗上,开始了一天的闲居时光。闲居而已,既非成心偷懒耍滑,也绝非有意混充隐逸。只因碧天银月、星河日辉亘古如期,我是应了它们的殷勤邀约而来。
       打开音乐,放出囚禁了一晚的溪水。它又恢复了昨日的活泼和欢快,疾速向前奔流,沿途遇到石头,速度又会慢下来。除了这潺湲的溪  水声,一切都暂浸在沉默里。我闭上眼睛,溪水泛着红漪青波,漾着浅浅笑窝,流转进入我的胸中。多么美丽的时光,多么美丽的心情。隐约感到一抹亮光乍然出现,我的两颊定是映着朝阳的光芒,应是红晕不堪了。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用右手撑持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天空里的朝阳,它在向我微笑。这有温度的阳光,想必是来挽留暮秋的,它有悲悯之心,不忍心看着大地荒芜,百花凋残。
       午后,日影西斜,热量渐渐增多,阳光在窗玻璃上散锦。我端坐窗前,看小小黄叶儿,在狡狯西风的怂恿下,私下离家出来玩耍,不小心跌落在屋脊上,快要哭出声来了。秋风鼓起腮帮子一吹,它便又开始了快乐的旅途。看白絮似的云朵,它们掌握了悠游的本领,在波浪里自由沉浮。静寂悄悄地进来,把眼帘蒙住,欲送我进入沉睡之乡。终于支不住饧软的眼,我将撇了这一切,寻了好梦去。
      我在一片碧草之上醒来。久居鸽子笼似的房屋,忽然置身于旷野中,天高地迥,心境也为之开阔。可以抛却我们平时惯做的角色,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以着一头蓬草,奔走狂呼;可以扮作渔夫于江边闲坐垂钓;可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无须在意家人牵挂;可以光着脚丫踩水,不必拘泥于年龄;可以独身漫步,不须约伴,也无须带书,自然本就是一部奥妙无穷的好书。如同一个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我尽情地在大自然的温暖怀中或坐或躺或漫步或奔跑。
        我正与树木,青苔,野草,雾霭作最美丽的邂逅。不远处,L姐骑着山地车突然出现,微笑着向我招手,示意让我随同她一起去郊游,我轻轻摇摇头。L姐走远了。我继续沿着长满青苔的石阶往前走,小动物的脚步声,鸟儿的振翅声,一一闯入我的耳朵。然后一群孩子,一边唱着快活的歌,一边朝向我跑来,把我围住。我的脚底突然打滑,一个趔趄……我怅然若失。好梦都是如此,一瞬即逝去,永远不再来。
      冬季即将来访,是的,是的,阳光是会收回它的温度的,大地是会荒芜,百花是会凋残的。不过,我相信,蛰伏一个冬季后,阳光又会蓄满了能量。来年春天,春光定会更温暖、更明媚。

 

         缘

                               文/素心如水

        因了缘,我们聚于此地,于是他乡便成了家乡。因了缘,今生我们或结为夫妻,相伴一生;或变作朋友,互诉衷肠;或成为师生,情深意厚。

       我们是渺小的,如蜉蝣般寄居于广阔的天地间,又似一粒粟米汇入苍茫的人海中。尽管天地广阔,人海茫茫,可我们仍能相遇相识相知,可慨可叹。

        缘份,如此神奇又如此美好。

       早晨醒来,睁开双眼,看看一旁胖嘟嘟的女儿,再看看另一侧小头为被褥所半掩的儿子,他们还在酣然沉睡。你们是我的天使!我心想,那么,是谁牵你们的小手来此与我相遇,安排我们一同享受这美妙的人生?是缘!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把人生比作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她说,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只有在年少时才会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离开那纯洁而明亮的阶段,我们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这便宛如走入深林。自从有了家庭,我们便离群索居起来,尤其是女人。女人的社交圈子会越来越小,直到自己的生活完完全全被孩子占据。往家庭的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可能愈走愈孤独,也可能越走内心越强大。我属于后者。

      我要感谢你们,我的孩子,让我的人生之路不孤独。感谢你们,激发了我的潜在能量。感谢你们,让我承受住寂寞,耐得了孤独。感谢你们,让我斩“妖”除“魔”,所向无敌。感谢你们,给了我学习更多新知的无穷动力。感谢你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感动和快乐。

       手机中“红心”闪动,那是Y姐在关切地询问今日女儿的病情。我所学的中医保健知识,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完全是野路子,只能治疗一些小型疾病,一旦遇到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疾病,我就束手无措了。承蒙幸运之神眷顾,让我和Y姐偶然相识。她对我悉心指导,耐心解疑除惑,并且鼓励我在中医养生方面开拓新的道路。是谁让我们于茫茫人海之中,穿越遥远的空间而相识?是缘!

        医者仁心,我敬佩这样医德高尚的人,更为她精湛的医术所折服。我也因此下定决心去继续苦读医学典籍,虽然无法达到她的高度,只要有进步也是好的。其实,我学医的想法由来已久。小时候身体不好,动不动就头疼胃难受,母亲以为我是上火所致,总是买来牛黄解毒片或是三黄片让我吃,因为母亲医学知识的缺乏,加重了我的胃病。直到我工作之后,才知道那不是上火,而是胃病,从此吗丁啉、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常伴左右。有了孩子之后,孩子体弱多病,就更激起了我对中医养生的兴趣。买来许多相关书籍自学艾灸刮痧,苦于无人指点,暗中摸索,进展缓慢。久而久之就搁浅了。幸遇y姐,由此我学医的兴趣重新燃起。

        手机响了,L姐打来电话问候孩子,我不胜感激。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便是:文学和中医养生。一个是治疗心灵创伤的,一个是医治身体病痛的。L姐和蔼亲切,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知音。谈论文学、互吐烦恼、骑行出游,我们能找到很多相同的爱好。

      我不由地感叹:今生,我是如此的幸运。在我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总会遇见一些人,鼓励我,教我如何走下去。感谢你们,生命中有了你们,一切变得越来越好。

 

------------------------------------------------------------------------------------------------------

      作者:胡艳杰,河南省长垣县第十高级中学教师,邮编:453400。

 



版权信息


浙ICP备08010045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