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文
祖国的万里海疆,
是我守望的家乡。
我是一名登三水兵战士,
立志守卫祖国的海防,
坚决听党指挥,
紧握手中钢枪。
我是一名登三水兵战士,
立志守卫祖国的海防,
一定能打胜仗,
消灭来犯的豺狼!
我是一名登三水兵战士,
立志守卫祖国的海防,
忠诚勇敢,作风优良
联合制胜,坚信理想
我是一名登三水兵战士,
驾驭心爱的战舰,
驰骋在兰色的海疆。
爱舰爱岛,爱海洋。
我是一名登三水兵战士,
有灵魂,忠于人民忠于党,
有本事,不畏乌云战乱,不怕惊涛骇浪,
有血性,勿忘甲午国耻,圆梦中华富强。
有品德,热爱组国,热爱家乡---
祖国的万里海疆,
是我成长的课堂,
是我亲爱的家乡。
2015年8月1日写于东海舰队某部
登陆艇第三大队队部
七夕有感二首(原创)
郁文
其一
七夕私会真可怜,
未曾触手像贼胆。
王母女人心变态
硬要棒打鸳鸯散。
难道玉帝前列炎,
阳痿难勃显疲软?
青年男女龙凤会,
碍着娘娘意乱烦。
其二
中国爱情多悲剧,
梁祝深情化成蝶。
张生趴墙莺莺接,
牛郎织女拆散席。
鹊群而今难为桥,
人前背后多鸦雀。
什么情人节不节,
悲欢过后是离别。
2015年8月20日
------------------------------------------------------------------------------------------------------------
教育部、文化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大赛浙江省赛区艺术总监唐郁文
三分钟的讲话稿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各位家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由文化部发起并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第20届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这次大赛留给我们有不少的收获。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大赛每年一次,从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20次了。我们还记忆犹新地回忆起近几年的情景:2011年16届,主题是:《阳光、成长》。2012年17届,主题是:《关爱》。2013年18届,主题是:《美丽家园,快乐生活》2014年19届,主题是《我们的明天》。今年,2015年20届,主题是《美与生活》。我们从历届大赛的命题中,可以摸索出这样的几点精神:
一、关注并重视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先进的思想意识。万物生长要靠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在阳光下,才有盎然的生机。
二、关注生命,重视教育。无论是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热爱教育,敢于担当责任,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关爱孩子的生命,把握青少年的人生。
三、党的十八大以后,关注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提高生化品质。展望未来,实现复兴中华壮丽的中国梦。
四、关注审美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辨识能力,识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发现和热爱生活中的美;就会永久地去呵护我们的美丽家园,拒绝一切毒品,清除所有的污染,让大家快乐地生活。以上这四个方面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美术书法教学的指导性参考意见。
美术、书法是艺术,是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尤其是书法,已经为全世界所共识,既然是艺术,艺术是强调个性的,强调美的,没有个性就谈不上美。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律是科学。生活是有规律的,要讲共性的、科学的。所以美与生活这个命题很富有哲理,又深含辩证的逻辑关系,即艺术与科学,个性与共性(规律);就要关注和重视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结合;个性与共性的结合。美,按其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现实美即是生活美,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两大类。社会美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它因社会生活的纷纭复杂而显得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战斗,也有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日常生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志愿军的上甘岭战役,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攻克柏林,这些宏伟壮丽的历史事件,都是社会美的鲜明体现。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劳作,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阿诗玛坚贞纯洁的爱情等等都是社会美的体现。社会美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生活美除了社会美之外,还应包括自然美。大自然现显露出绚丽多彩的美。劳动者使荒漠的土地成为粮田,狼藉的棘丛成为幽雅的园林。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创造了美。还有一种自然美,如日月星辰,山海江河,草木虫鱼,花鸟云雾的美,则是未经人为加工和改造的。这种美在自然美中占有广阔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它们以自身的自然形成而取悦于人,如色彩、声音、形体、均衡,变化等等。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因此,这些自然的美,亦是生活美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实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泛、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艺术美就历史地、必然地产生出来。比如山水画和园林铺装最早是怎么来的?是人们对自然山水美景的崇拜,人们在想怎么把这种自然美景搬回家里来?有钱人可以在自己家里仿制,铺装成山水园林,如苏州园林、承德山庄;没钱的人可以用笔绘画制作,挥洒自如成一幅山水美景。这就是从生活的美上升到艺术的美。艺术美是生活美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生活美创造性的反映,是第二属性的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一系列创造加工,今天的绘画书法作品大赛就是个创造和加工,使平淡化为神奇,使其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现实生活是艺术美的唯一来源,并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内容。但艺术美却能以多种形式和种类显示出来,从而构成艺术美的新奇世界。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等。每一种类型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生活美,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但这种反映是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富有美感。我们寄希望同学们能有更多更好的美术、书法作品问世。为21届大赛带来更丰硕的成果!
人生识世糊涂始
唐郁文
此文为戴莲康先生的《茫茫宇宙寻人生》一书阅后之感言。无它,有感而发矣。信手拈来,唯思熟尔。—— 题记
|
记得2011年,在参加庆祝大学进校50周年的同学会上,我大放厥词,大言不惭地乱说一气:现今人生之浮躁、操劳之辛苦,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忙忙碌碌又似乎盲无目的。为了生存吗?不是。大家不是活得好好的吗?为了温饱吗?更不是。现在吃死的人比饿死的多,好像都不是的。是生活的高标准、高攀比所带来的压力。大家觉得现象使然,确实如此,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活得更累。
会后不久,又收到了原省教育厅教研室退休的戴莲康主任托九十多岁高龄的张传宗先生带来一本书,书名《茫茫宇宙寻人生》,扉页上写着:“唐郁文老师指正”。是赠送给我的。“指正”我断不敢当,他是老师,又是领导;我是学生,是下级,学生哪敢指正老师的?也因为奢谈人生的人太多了!一时说不清楚。张老先生敬告我说,“你看完了再发表意见,写点什么给他寄去罢。”
在这本书里,他很认真的谈了人生。从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谈破解人生之奥秘。读罢,得到了不少启发。他是一位很正统的人,上世纪53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去国家人事部、高教部工作,据说当年李鹏出国留学还是他批准盖的章呢。又据说58年他与李岚清、钱其琛等在北大研修班时是同班同学,后又在内蒙、北京、宁波等地从事高等教育。他为人正直不阿。后来,我在宁波大红鹰学院,从他的曾在宁波教育学院时同事过的老师口中得知,说他“背时”、“有点迂”。那我明白了,绝对是柔石型的品格,鲁迅有时对柔石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有一件事,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有50多年党龄的他,退休了,至少也得享受副厅级待遇,可是给他的房子只有八十平米,还是分作两处的:一处35平方是在杭州城的东头,五楼;一处在杭州城的西头,大概40多平方,在原省教研室附近。我就纳闷了:这分明是在捉弄他,难道这是对老干部的照顾?记得十多年前我在杭州文二西路等候公交车,迎面来的是他,踩着一辆三轮车,空的。问其所以,他怪不好意思地说,搬家,把家里的一些书搬到东门去。真是悲哀!然而,我无话可说。而我一向尊重他,他曾来过湖州,也来我家一次,算是作客,可是进门连茶都不喝。他的人生哲学自然是正统的,标准的布尔什维克。好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就是这样的正统。然而,这位斯基先生又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也要“充分的生活”但这意义和我们古人说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好像是大相径庭,格格不入的。戴主任没有去享受充分的生活,却在自己的书中能从人生如梦、如赌局、如戏、如烟、如白驹过隙等说法,破解人生之谜。进而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关系,生命起源并论及人和其他生物之异同,言之凿凿,斑斓多彩,五味杂陈,不玄虚、不超脱、不市井、不世故、不说假话,以客观、理性的分析还原人生的本来面目,直面现实,预测未来,全方位地阐述人生的真谛。洒洒洋洋写了约三十六万言,真是不容易。阅之得益匪浅,我从心底里佩服他。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李叔同(弘一大师)、胡适、鲁迅、林语堂、冯友兰、季羡林等也都大谈过人生。实际上大多谈的是人生的处世哲学、人生的态度之类。我对人生之说没有探究,眼下这个世界讲“人生”的人,林林总总也太多了!三教九流各有各的说法。中国的改良教——佛教,认为人生无我,四大皆空,空到万物皆无,包括消灭自己的主题意识,然后普度众生;强调因果轮回,求的是来世,你得先涅盘,(就是玩完),才能超脱成佛!你能持否?能行得通否?阿弥陀佛,我觉得有点难。
而中国的本教——道教,它却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倡形而上,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但说得再玄乎一点,一部《西游记》却把它给全部否定了!在这部书里,吴承恩把道教全说成是妖孽,这个世界是妖魔鬼怪在作孽。给人们造成不和谐、不太平。
外来教——基督教,一上来就给你下定义,你是个有罪之人,既然你是戴罪之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就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地赎罪,就是服刑改造,改造得好的,洗白之后就有天使带你去天国过好日子;改造得不好呢,就只能下地狱了,连投胎转世,再次戴罪立功的机会都没了!永无出头之日啊!你得每天自虐地自称羔羊,还是有罪的小羔羊,祈求上帝来鞭策、来牧役,高呼上帝保佑,阿门!而上帝之子基督呢,就是道路,就是方向,漫长地踏着基督身体的朝天堂神国出发,那是个乘高铁都无法到达终点的雾霾盲区。
我们为人处世,从小受的教育,学的基本上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说,夫子教育我们做人要追求“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五种高尚品德;陶冶“温良恭俭让”五种高尚品性(情操);践行“忠孝勇恭廉”五种高尚品格;讲的是“礼义廉耻”之类的道德观,学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一类的伦理学。总之是儒学的一套,因此遇事不温不火,处事不偏不倚,讲话不妄不俗。提倡“儒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里也有佛教的听天由命思想。“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一切皆随缘,命中注定。这和绝大多数的印度人的思想是一致的。生活穷富也好,职位高低也罢|,夫人美丑也好,儿女有无前途也罢,都随缘而定。这叫看“淡”,佛教叫看破红尘。也有道教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经典。由此看来,“谈人生”谈得透彻,也很难。各家自有说法:以清代王士祯的说法“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最后得出一个“淡泊人生”的结论。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古人有两句处世名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所以,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幽窗小记》中的这幅对联,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地变幻,才能无意。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心浮气躁,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不安定,真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都会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物、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纷纷逃亡、落马、双规、判刑。人穷尽一生不去追名逐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也就少一点跳楼、车祸事件的发生。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明证。这关键是面对问题如何看待与处理。小时候父亲总是逼我死背《朱伯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牢记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要牢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好像有位伟人也说过“要夹着尾巴做人”,似乎人的一生不能太张扬,最好能像东郭先生那样低调,整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活着,连走路都怕踩死一只蚂蚁,说起来真是可怜。可现在的狂妄小伙和野蛮女友是绝对做不到的。
说到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假如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遗嘱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但是,而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涉世不深,知世不明,就体会不到这个境界。总以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简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这个世界的“蒙、骗、拐、偷、抢”泛滥成灾难的时候,在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忽悠、虚假、欺诈、伪装、谎言”而躲避不及的时候,茫然了!总是糊里糊涂,到“碰鼻子才转弯”以后,才会慢慢幡然醒悟过来。被人忽悠,骗了钱财,交了学费,才“失败乃成功之母” 取得了生活经验。人生识世总是从糊涂开始,慢慢学会精明,渐渐学会掌控,学会应对,学会泰然处之。慢慢理解这个世界还有美好的一面,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居多。郑板桥说的人生“难得糊涂”,古人说人生难得糊涂始,人生识字糊涂始,都是一个意思,说得多好。人生还是糊涂点的好:理解人和人,男和女,别说配不配,合适就好。一块钱的打火机,也能点着几万块钱的香烟;几万块钱的一席酒菜,也还是离不开两块钱一包的盐!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有样样顺心?所以不和别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尽量低调、尽量糊涂,正像我给徐润发董事长写的那幅楹联:“养成大挫方为巧,学到如愚即是贤”那样,太张扬,太聪明了反被聪明误,因为还要继续,还要生存,还要创业,还要前行 ……。
2014、11、18.于杭州古运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