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胡恩余:耶稣基督的福音 |
起初神创造
“起初神创造诸天与地”(创一1),这是圣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这也是阿波罗八号登月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首次到达月球外围时,发到地球上的第一个讯息。 当人观赏宇宙的伟大、恢宏、规则、精确,不能不想到其设计者;当人细察地球上亿万生物的奇姿多彩、变化万千和巧妙配搭,也不能不联想到生命的源头和创始者(徒三15);当人站在镜子前观看自己身体构造的奇妙,或在夜深人静时思想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良心感觉的可畏,不能不赞叹“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一三九14)。 然而,自一八五九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这是达尔文所提出的解释宇宙、生命和人起源的假说),提出进化学说之后,进化的思想就如野火蔓延,甚至写进许多国家的教科书里。因 进化论的教育,许多人误把进化论当作科学真理,而把圣经中所启示的“起初神创造”当作不合科学的神话。这一进化学说蒙蔽人的心思,拦阻人对宇宙创造者和宇宙存在意义的追寻,贬低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导致社会道德的退化。 本文根据造物存在的事实,来陈明造物主事实的存在。更根据圣经的启示,说明神创造的过程和目的。以及神对人独特的创造启示出人生存真正的意义和目的,本文并通过陈述事实和例证,阐述进化论的起源和论点,以及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进化论不是科学理论,乃是未被证实的假说。这一在科学领域的假说更成为一种形而上学,一种无神的哲学和宗教。本文由以下柒个方面阐述。 壹、神起初的创造 贰、神的复造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 叁、进化论的由来与论点 肆、进化论在科学上的种种难题 伍、进化论在真理上的种种谬误 陆、神(造物主)存在的事实 柒、人生存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彻底否定进化论 壹、神起初的创造 “起初神创造诸天与地”(创一1),这是圣经创世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说出宇宙万有的来源乃是神。宇宙和其中的万物都有一个源头,有一个起初。诸天与地有一个起初,地上的生物有一个起初,人有一个起初,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起初。起初在哪里?起初是什么?起初乃是神。在时间的起初只有神,神是起初,神是源头。 为了否认神对诸天和地的创造,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形成的。然而,星云有一个起初。为了否认神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创造,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假说,认为人是由低级生物进化的,而低级生物是由无机物变来的。但无论如何,最初的无机物也有一个起初。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最后一章也不得不承认,生物的最初一种或若干种乃是由“造物主”(Creator)吹气 生的;而且,生物中进化的规律也是“造物主”放置其中的。所以,任何否认“造物主”存在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 许多人误认为圣经创世记头两章是神创造的记载,其实只有第一章的第一节提到神起初的创造。从第三节开始所记载的乃是神的复造,或再创造。因为第二节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而地变为荒废空虚,渊面黑暗。”第二节的“而”字指明已经有一些事发生,然后接下去又有别的事发生。“而”是连接词,将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第一件事过去了,第二件事又来了。“起初,神创造诸天与地,而地变为荒废空虚,渊面黑暗。”这意思是说:在神起初的创造之后,有一些事情发生了,以致地变为荒废空虚。从第三节开始,一直到第二章结束,所记录的乃是神的复造。 在创世记一、二章,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说到神的创造和复造:“创造”(created)、“造作”(made)和“作成”(formed)。创造是从无生出有来。只有神能创造,我们不能创造。我们只能造作。造作的意思是把已经存在的东西拿来,用以 生别的东西。神第一天并没有创造光,第三天也没有创造地,因为光已经有了,而地是淹埋在深水之下。第一天神没有创造,但是他“吩咐”。“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三天,神吩咐埋在水里的地露出来,那不是创造的举动,乃是造作的举动。然后,神为人造作物质的身体,那就是“作成”。神是用尘土作成一个人。神起初的创造是在第一节,“起初,神创造诸天与地”。不是说神“造作”诸天,也不是说神“作成”地;乃是说“神创造诸天与地”。 神起初创造的时间有多久远,无人知晓,也许在亿万年前。神是自有永有的一位,他在已过的永远就存在,在将来的永远仍然存在。他在起初,在时间的开始,创造了宇宙,创造了诸天和其中的天体,然后创造了地。 对神起初创造的过程,圣经的记载非常简略。约伯记三十八章四至七节启示出神创造的过程。诸天和其上的天象,并其中的天使,首先被造。地,也许还有其上一些活物,是其次受造的。我们说“也许”,是因为圣经没有清楚的话说到这事,但圣经有些记载给我们这样的推论。约伯记三十八章四至七节说,当神立大地根基时,星辰与天使(神的众子)都已经在那里了。这证明诸天连同星辰和天使首先被造,而地是其次被造的。 在神原初的创造之后,神所造管理那个宇宙的天使长背叛神,他就堕落成后来的撒但。因 他的背叛,许多天使和地上的活物也跟 背叛。这样的背叛带进神对那个时代诸天和地的审判。这就是创世记一章二节,“而地变为荒废空虚,渊面黑暗”的原因。 彭伯(G. H. Pember)在他著名之《地的最早时期》一书里,曾对这事作过透彻的学术性研究。地质学和考古学已经发现地不只有六千年历史,乃是远比这个年代久远。因为有人认为按照亚当时代粗略的估算,地似乎只有六千年,考古学家已经发现骨头的化石,有的已有多少万年的历史。彭伯对此找到了答案。在创世记一章一节与二节之间有一段时期,可以称之为“间隙期”,没有人能断言这期间有多长。无论如何,这必是一段很长的时期。在彻底研究这事以后,彭伯推论说,在原始的创造以后某一个时候,撒但与他的使者背叛了。不仅如此,彭伯从圣经的记载推论,在这亚当以前的时期内,在地上曾有一些有灵的活物生存,而这些活物也参与了撒但向神的背叛。因此,撒但、他的堕落天使,以及这些活物都受了神的审判。 在旧约圣经里,每逢“荒废”、“空虚”两字同时出现,都指明审判的结果。我们在耶利米四章二十三节(空虚混沌,原文为荒废空虚),并在以赛亚二十四章一节,三十四章十一节(空虚,原文为荒废)看到这点。无论什么在受神审判之后,都变为荒废与空虚。地变为荒废空虚,是因地受了神的审判。那在深渊上面的黑暗也是一个表号,宣告那个时代的宇宙受了审判,因为黑暗来自神的审判(参出十21-22,启十六10)。 因此,创世记一章二节所说的地,与神原先所造的情形并不一样。地原有美好的次序,却变为荒废空虚。这里的“变”与创世记十九章二十六节罗得的妻子“变成了一根盐柱”的“变”同字。罗得的妻子原来不是一根盐柱,却变成一根盐柱。同样原则,地原初并非荒废空虚,乃是以后变成的。 贰、神的复造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 从创世记一章二节下半开始记述神的复造,或神的恢复。“神的灵覆罩在水面上”(创一2下)开始了他复造的工作。“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一3)神借著他灵的覆罩、运行和他权能之话的吩咐来实行他复造的工作。 神复造的中心目的乃是要在地上产生生命。生命产生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乃是光、空气、水和土地。所以,在创世记第一章二到十节神首先恢复这四样东西。在第一日,恢复了光;在第二日,神使天空以下的水与天空以上的水分开,产生了空气;在第三日,神使水聚在一处成为江、河、湖、海,并使旱地露出来。这四个条件具备之后,植物的生命就产生了(创一11-13)。植物生命产生的次序乃是先有青草、后有结种子的菜蔬,最后有结果子的树木(创一11-13)。 为了产生更高级的动物的生命,神就在第四日恢复更强、具体的光体,包括太阳、月亮和众星,为要“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创一14-15)这些具体的光体恢复之后,动物的生命就产生了(创一20-25)。神产生动物生命的次序也是从低级到高级。先造海里的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物,各从其类;又造空中的鸟,各从其类;然后造出走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爬物,各从其类(创一20-25)。 神创造的次序乃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先有植物的生命(青草、菜蔬和树木),后有动物的生命(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牲畜)。并且,低级的生命是为著高级的生命,植物的生命乃是为著动物的生命,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乃是为著更高级的生命-人的生命。神把植物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都造出来之后,才开始来造人的生命。 叁、进化论的由来与论点 一、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一八零九年,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生于英格兰的苏兹伯利(Shrewsbury)。他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医生。他五岁丧母,十六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他父亲希望达尔文能继承祖业行医。然而,两年的学习和两次见习无麻醉的手术后,达尔文开始头痛、心悸、反胃、呕吐和腹泻。于是他转入剑桥的基督学院念神学预科,二十二岁时通过了文学士的考试,他选择了到乡间的英国圣公会教堂,预备在那里成为一名牧师。 达尔文生长在一个不信神的家庭。他的祖父(Erasmus Darwin,1731-1802)是一位著名医生,是第一位使用“进化”(Evolution)一词的人。达尔文的父亲(Robert Darwin)的不信比他祖父更甚。 在爱丁堡的两年中,达尔文结识了几位地质学家、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一起讨论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所倡导的渐进式的进化学说。后来他从事探险、生物考察,到了一八五九年,达尔文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图一),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甚至达尔文也不曾想象得到这一本书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有何等的深远,它不仅影响了生物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社会、宗教、文化、教育、法律。达尔文卒于一八八二年,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他的墓被安放于大科学家牛顿的墓旁。 在《物种起源》这本书里,达尔文主要记述了他在Galapagos群岛的观察研究。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属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一八三五年,达尔文随猎犬号(HMS Beagle)船,第一次来到这里。猎犬号船的本来目的是发现和测验海岸地图,并寻找有商业价值的矿物。但几年的考察使热爱自然的达尔文有幸看到未遭破坏的自然界:原始热带雨林,各种地层,火山,各种风俗的民族,各种各样的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每种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完美地契合。特别是达尔文观察到一些鸟类(Darwin's finches)的生物性状随环境改变而改变,比如鸟嘴的形状受食物的影响(图二)。 达尔文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主要有两类,即Galapagos群岛鸟类受环境影响 生的变异,以及人工育种的现象。根据这些现象,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叫做渐进(Gradualism),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进化论(Naturalistic evolutionism),或者简单称为进化论。在这里,所谓“渐进”是指进化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所谓“自然”是指自然而然,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者外来智慧的设计,乃是借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参图三)。 二、进化论的演变 虽然达尔文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这个概念的人,但是在他以前的进化论,只不过被人视为类似催眠术、颅相术的伪科学(Pseudoscience)。达尔文的贡献在于,他为进化的信念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出进化的动力在于生存竞争产生的自然选择。真正广泛推广自然进化论的人,乃是当年号称达尔文斗犬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帮助下,赫胥黎以自然进化论为基石,推动当时的英国社会改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然选择和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遗传学结合在一起,再加上Hugo DeVries的突变概念,使得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趋于完善,称为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Ronald Fisher、J.B.S. Haldane、Sewall Wright等人引入数学定量概念和概率问题,产生了合成说(Synthetic view)和漂移平衡说(Shifting Balance view)。为了解释族群内的某些合作和无私行为,William Hamilton提出族群选择说(Kin selection view)。物种形成说(Speciation view)则用来解释族群隔绝如何 生新的物种;中立说(Neutralist View)说明突变是中立的,其结果取决于机遇;间断平衡说(Punctuated equilibrium view)解释化石的突发变化和突变速度;种系发生学说(Phylogenetic view)解释动植物各种系的发生历史。总之,这些新的学说相继发展出来,修饰并补充了自然进化论。许多人致力于研究自然进化的过程,发展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图四)。 持进化论的若干证据 与此同时,不断有一些新的实验证据来支持自然进化论。比如: A)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昆虫对杀虫药的抗药性。 B)鸟的体格和在暴风中的生存能力:一八九八年美国马塞诸塞州发生一场大暴风,有人收集受伤的鸟,发现受伤的鸟多半体格较为弱小,而体格比较强壮的鸟较少受伤。 C)食物结构的改变和鸟类的生存能力及嘴部形状的变化:一九七七年Galapagos群岛发生干旱,原来鸟类喜食的一种小种子减少,这些鸟类不得不改吃一种大种子,其结果是,许多鸟类死亡,而生存下来的鸟类嘴部较大。 D)非洲镰状细胞性贫血的等位基因和抗疟疾的特性:非洲流行镰状细胞性贫血和疟疾,镰状细胞性贫血的等位基因和抗疟疾的等位基因相关。因为镰状细胞性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所以携带两个镰状细胞性贫血等位基因的人,可以抵抗疟疾的感染,但是患镰状细胞性贫血;没有镰状细胞性贫血等位基因的人,容易患疟疾,但是不患镰状细胞性贫血;携带一个镰状细胞性贫血等位基因的人,可以抵抗疟疾的感染,又不患镰状细胞性贫血,所以这些人具有生存上的优势。非洲人对抗疟疾的基因就借 镰状细胞性贫血得以保留下来。 E)小鼠群体会自然 生雄性不育基因,在短期内泛滥,造成全体死亡。 F)飞蛾工业黑化现象:飞蛾的工业黑化现象是指工业污染如何影响一种飞蛾的颜色。 G)近年来,由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步,分子进化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分支。 四、进化论者的结论 简单来说,今天的进化论认为,大约一百到二百亿年前,宇宙形成。宇宙中存在 自生自长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进化、发展;这种进化、发展至今仍持续不断。 大约四十五亿年前,地球形成。在假想的原始宇宙环境里,地球上布满火山、雷电、宇宙射线等等。一些基本的分子、原子,渐渐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由有机物演化出蛋白质、核酸、脂类物质等等,最终 生生命 (参图三)。 后来,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到多细胞生物,生物又从低级到高级,依此从鱼类、到两□类、到爬虫类、到哺乳类、到猿猴类,最后进化到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不断发生变异(或者突变),那些在生存竞争中具有优势的突变体,就被自然界选择出来,经过漫长的岁月,反复的突变、选择,终于 生了人 (图五)。 肆、进化论在科学上的种种难题 一、进化论若干论据分析 胚胎重演论 大多数高中生物学课本中都有一张胚胎发育图(图六),显示鱼、蝾螈、乌龟、鸡、猪、牛、兔、人等动物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侧面图,其原版收藏在伦敦大学的Bodleian图书馆,它的作者是十九世纪德国Jena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海克尔(Ernst Haeckel)。从这张图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这些动物成年后形态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它们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所以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有一个形态相似的阶段,这就是“胚胎重演论”(Ontogeny recaptulates phylogeny)。可以用“日晷模型”(Hourglass model)来阐述胚胎重演论(图七),其横轴显示进化过程中形态上的差异,纵轴显示胚胎发育时期,就象日晷一样,胚胎早期都是受精卵,胚胎发育成熟后,就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动物,也就是说,不管这些动物发育成熟后形态上的差异有多大,但在胚胎发育的某个阶段,其形态仍旧会重演一个类似鱼的形态。这个理论和模型的价值在于,它提示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残留物种进化的痕迹。这个理论强有力地支持了进化论,并且作为进化论的一个主要证据,出现在大多数国家高中的生物学教科书里。 直到一九九七年,英国人理察逊(Michael K. Richardson)发现他的研究结果和海克尔的不一样。理察逊供职于伦敦的圣乔治医学院(St.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的解剖和发育生物学系,为了验证胚胎重演论,理察逊和多家实验室合作,这些实验室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除了海克尔当年所提到的动物种系外,他们收集更多种系的动物,观察它们在各个胚胎发育期的形态。他们发现,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外形高度近似的时期(There is no highly conserved embryonic stage in the vertebrates)。这篇论文发表在1997年的《解剖学和胚胎学》杂志(Anatomy & Embryology),其最终的结论如下: “近年来,一直认为所有脊椎动物在某个时期大小相同。与此论点相反,我们发现,在尾芽期,脊椎动物胚胎的最长径有十倍以上的差异。我们的研究严重削弱了海克尔图形的可信性,海克尔图形与其说是显示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相似时期,不如说是按固定程序设计的胚胎。”(Contrary to recent claims that all vertebrate embryos pass through a stage when they are the same size,we find a greater than 10-fold variation in greatest length at the tailbud stage. Our survey seriously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Haeckel's drawings, which depicts not a conserved stage for vertebrates, but a stylised amniote embryo.)那么,为什么海克尔和理察逊的研究结论差异如此之大呢?原来,海克尔有意选择形态上比较相近的动物胚胎,比如他用水生的蝾螈代表两□类,而不用青蛙,因为蝾螈本身更象鱼。又如早期鸡的胚胎其眼球是没有色素的,但海克尔把它涂黑,使得鸡的胚胎和其它动物胚胎更相似。海克尔特别对人的胚胎图作了艺术加工,去掉了人胚胎的内脏部分和腿,就成了一个有尾巴,类似鱼的胚胎(图八)。 这又怎么样呢?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个谬误所产生的后果,当年它对进化论有多大的支持。R.B.Goldschmidt在《动物学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Zoology)一书中说,“现代人很难想象,他(海克尔)在他那个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是远超出他在科学上实际的成果......海克尔信手一挥,使自然增色,画笔所及远超其所见......(观其图形),人们的印象是,他(海克尔)先就 自然界的观察画了个草图,然后又根据他心中所看见的画了一张理想的(胚胎)图。”(The present generation cannot imagine the role he played in his time,far beyond his actual scientific performance.Haeckel's easy hand at drawing made him improve on nature and put more into the illustrations than he saw ...one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he first made a sketch from nature and then drew an ideal picture as he saw it in his mind.) 用进废退 长颈鹿是惹人喜爱的动物。但是,一个生物学家却会思考,为什么长颈鹿的颈部那么长,而且它与身体不成比例。根据化石证据,相对现代的长颈鹿首先出现在一百万年前的非洲草原,据信它的祖先是生活在二、三千万年前的一种矮鹿,由于环境的改变,它们赖以生存的地上的草和矮小的灌木丛减少,这些矮鹿不得不伸长颈部,吃高处的树叶,它们的颈部得到锻炼,颈部比较长的鹿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这个后天获得的生物性状遗传给了子代动物,经过千万年漫长而缓慢的变化,矮鹿就进化成了今天的长颈鹿(图九)。 这个理论叫做“用进废退”(The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是由法国人拉马克(Jean 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de Lamarck,1744-1829)提出来的。虽然有许多证据并不支持这个理论,但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新思想新观点的渴求淹没了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最明显的反面证据是,在旱季食物最缺乏的时候,长颈鹿通常吃低矮的灌木,而不是吃高处的树叶。第二个问题是,长颈鹿的颈部伸长了,但是身体其它部位并没有相应成比例的伸长,比如腿。第三个问题是,长颈可能在获取食物时有优势,但是在别的方面,却可能在生存竞争中形成劣势,比如长颈鹿需要增加血压,以保证头部的血液供应,这对于心脏的功能要求增加;长颈可能造成运动不便,使得长颈鹿容易成为凶猛的肉食动物的猎物;长颈可能造成饮水不便,影响长颈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所以,现在的进化生物学已经不再讲这个理论了。尽管如此,当年这个理论启发并帮助了达尔文。 (三)飞蛾的工业黑化 “飞蛾的工业黑化现象”(Industrial melanism of the pepper moth,Biston betularia)是进化生物学中的教科书式的例证,在今天美国的高中教科书里面都会引用,以此证明进化论(图十)。这种现象首先在英国被观察到。在威尔士农村的树林里,树上长满浅色的苔藓。在工业革命以前,只有一种浅色飞蛾(f.typica),简单称作白色飞蛾,其颜色接近树皮的颜色,不易被鸟类发现。工业革命以后,环境被污染,特别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使树上的浅色苔藓减少,树皮呈暗黑色,白色飞蛾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捕食,因此出现了一种深色飞蛾(f.carbonaria),简单称作黑色飞蛾。有一种鸟叫蓝色鲣鸟(Blue jay),喜食这种蛾子,因此形成一种自然选择的力量。 简单地说,飞蛾工业黑化现象是描述英国一种飞蛾由于工业污染的原因,怎样从白色的变成黑色的,工业污染经过治理后,黑色飞蛾又如何变成白色飞蛾,据此说明,生物性状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提示自然选择如何促成生物进化。 飞蛾的工业黑化现象:(a)在没有工业污染的地方,树干上的青苔使得白色的飞蛾比较容易生存;(b)在工业污染的地方,树干颜色发黑,黑色的飞蛾比较容易生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英国昆虫学家Bernard H.Kettlewell做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白色和黑色飞蛾的生存受环境影响,而这种自然选择恰恰就是通过树上苔藓的颜色和蓝色鲣鸟实现的。在第一个实验中,他在Birmingham附近的Rubery放飞一定数量的白色或黑色飞蛾,然后再去人工捕捉,发现在Birmingham这样的工业污染区,白色飞蛾较难生存。Kettlewell又在Dorset附近的Deanend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在Dorset这样的非工业污染区,黑色飞蛾较难生存。如果将两种飞蛾同时放飞后,人躲在特制的观察箱内用望远镜观察蓝色鲣鸟对飞蛾的捕食,发现在污染区,鸟类吃较多的白色飞蛾;而在非污染区,鸟类吃较多的黑色飞蛾。据此,Kettlewell就得出一个结论:飞蛾的工业黑化是由于树皮上的苔藓提供的颜色保护,和鸟类选择性捕食的结果。 严格来说,这些实验是有缺陷的,因为飞蛾放出去以后,很难控制它们的去向,没有捕到的飞蛾也不一定是被鸟捕食了。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还是很能支持Kettlewell的结论。 如果我们以年代为横轴,纵轴为白色飞蛾或黑色飞蛾的百分比,我们就发现,飞蛾的颜色和工业污染之间,存在一个很好的相关关系(图十)。这些研究归纳成一个理论模型:在没有工业污染的环境里,飞蛾都是白色的。随著工业污染的出现,树上的浅色苔藓减少,树皮颜色发暗,出现黑色飞蛾。白色飞蛾比较容易被鸟类识别,而被捕食。随著时间的推移,剩下的飞蛾大多为黑色飞蛾。随著环境的改善,树上浅色苔藓重新长出,更适合白色飞蛾的隐藏。鸟类比较容易捕食黑色飞蛾,剩下的飞蛾大多为白色飞蛾。 然而,以上这些研究一直限于Liverpool和Wales,当人们来研究英国其它地区和欧洲时,就发现Kettlewell的理论模型无法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工业城市Manchester周围白色飞蛾不灭绝?为什么East Anglia农村黑色飞蛾占80%?为什么环境改善后,伦敦(北纬52度)以北黑色飞蛾减少,但北纬52度以南黑色飞蛾却增加?为什么Wirral半岛树干上的苔藓还没有恢复,白色飞蛾就已经增加?为什么荷兰在黑色飞蛾减少,白色飞蛾增加的同时,出现一种灰色飞蛾?问题出在Kettlewell的实验方法。Kettlewell的实验方法是,白天将一定数量的飞蛾放飞到野外,到晚上再来捕捉,或者用望远镜监视,来观察飞鸟对白色、黑色飞蛾的选择性捕食。那么他犯了什么错误呢?白天的时候飞蛾都在昏睡状态,放飞后,他们大多落在树干上,以树干为背景,白色飞蛾和黑色飞蛾的颜色差别一目了然,鸟类很容易选择性捕食。但是,事实上,野生状态下的飞蛾□息在树荫下的小树枝下面,白色飞蛾和黑色飞蛾的颜色差别并不强烈,鸟类捕食的时候,选择性也就不强。因此,在一九九八年的《进化生物学》杂志上,有一篇综述文章,重新检讨自然进化论关于工业黑化现象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说:“我们认为,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严格并且可重复的观察和实验-来支持这种解释。我们建议,需要更多注意典型(白色)和黑色飞蛾的差异,而不是成虫的著色过程;有必要设计其它的假说,并加以论证。”(We contend, however, that there is little persuasive evidence,in the form of rigorous and replicated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to support this explanation at the present time.We suggest that more attention be directed to assessing ways in which typical and melanic morphs differ, other than in adult coloration, and to devising and testing alternative hypotheses.)至此,解释飞蛾工业黑化现象的Kettlewell理论被完全否定 二、微进化论和广进化论 事实上,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白色飞蛾和黑色飞蛾有颜色之分,生物学上称为不同的性状,但是仍旧是一个种,所以这种颜色的变化称为种内变异。生物学上,什么叫做种呢?十八世纪法国人林耐(Carl von Linn?或 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发明了一种生物分类学方法,将所有的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均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层次,进行分类(图十一)。比如人,在生物分类学上,称作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原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在自然进化论所有的证据中,从来没有种间变异的例证,即一个种在环境影响下成为另一个种。所有的证据都是种内变异,比如,金鱼是从鲤鱼变异而来,经过漫长的人工筛选,表现出今天似乎与鲤鱼不同的生物性状。这是自然进化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从来没有直接证据显示种间变异。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研究是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开始,经过反复归纳、演绎、求证等步骤,总结出相应的科学规律。前面已经提到,达尔文观察的主要现象有两方面,Galapagos群岛鸟类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化。 三、进化论的难处 (一)适应环境并不是进化 如前所述,描述种内变异的“微进化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生物学家所一致认同的。前述所有支持进化论的证据都是支持“微进化论”。不要说在生物界,就是人类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某种的变化。例如,祖祖辈辈住在地球赤道附近的人肤色就比较黑,而远离赤道的人肤色就比较白。但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或黄种人都仍然是人。人的生命是在人的血液里,而人的血脉是相同的。白人的血可以输给黑人,黑人的血也可以输给黄种人。但你若把猴子的血输到人的身体,人马上会痉挛而死亡。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某种的变异,然而这种变异并不产生新的物种。例如前面例子中,残存的黑色飞蛾并未变成一种不是飞蛾的东西,或是变得更为高等。它们仍是原来族群中的飞蛾。所以,这些证据只能说明“适者生存”的现象,而丝毫不能用来引证生物能够产生更高等的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然而,经过环境选择作用的适者并没有 生真正的进化。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乃是生物对所处的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自然淘汰的结果,不过是保存了生物的适应性而已。就如Morris and Parker在他们的著作中所说的:“天择并没有带来连续的改良,如进化论所述,它不过保持生物体原有的特色罢了。” (二)广进化论是未被证实的假说 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解释生物对环境的改变所发生的变化。然而,他把“生物的适应”与“进化”联在一起,把种内有限的变异,无限推广到跨种间生物的变异,而提出的“广进化论”或“自然进化论”则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假说。 严格说来,科学研究允许在现有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假说。比方说,生物学实验中测量一个未知样品中的蛋白质浓度,首先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作一个实验,得出一系列实验值,再画出标准曲线,计算出标准方程,然后根据未知样品的实验值计算它的蛋白质浓度。但是必须注意,应用这个方程有一个限制,就是必须在实验值的范围以内。在这个实验的范围以外,原有的标准方程可能无效,因此在这个实验范围以内,该方程或规律是事实,而在此范围以外,只能假设原有的标准方程可能成立,但在未经精确证明之前,它并不是事实。 (三)进化假说无法用科学方法证实 在科学上,假说经过大量事实证明之后方能上升为科学理论。在大量事实中,若有任何一项事实与假说推论的结果不符,则假说就不成立。“广进化论”或“自然进化论”是一个假说。而这一假说则是不能用科学实验来加以证明的。为什么呢?因为进化论若要以实验证明,需要数以万计的动物和植物,经过数万年的观察。因为在进化的假说中,漫长的时间,大量的生物,自然环境的选择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实验所需要的状况可以说都是不可能的。时间之所以漫长是因为达尔文主张生物的进化是逐步变异(fluctuating variations),并非突然的改变,而是缓慢、经年累月而形成的,其时间可能是数万年、甚或数百、数千万年。大量的生物乃是新达尔文主义者主张“族群演化”之故。自然条件的选择,也常是非人为的条件所能控制。总的说来,困难之大,尤其是时间因素,乃是不可能达到的。 现任惠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的潘柏滔博士(Pattle P.T.Pun),在其著作中对进化论有以下评述:“进化论学者所强调各生物都是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事实,实在是他们先入为主的大前提,并不是可以经由实验证明或推翻的理论。”......“进化论既然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明,实在已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四)突变的速度问题 进化论在科学上还有其它许多问题,比方说,突变的速度问题,一些复杂结构的进化究竟是微小变化的累积,即所谓微突变,还是突然发生的本质性的变化,即所谓系统大突变。达尔文最头疼的是眼睛的进化,因为眼睛的功能,也就是视觉,需要多种细胞、组织的协调作用,所以视觉的出现需要这些细胞和组织的同步协调进化,因为5%的眼睛结构产生的视力不是5%,而是零,在生存和选择上没有太大价值。所以,当年赫胥黎就此问题警告过达尔文。但是,如果承认系统大突变,就无异于承认创造。后来出现的间变平衡论就是为了解决有关突变速度的难题。 (五)缺乏中间体化石 另一个难题是化石的问题。按照自然进化假说推测,化石中应该有大量的中间类型,以显示当年进化的痕迹。而且,物种应该从少量开始,随 突变的发生,物种越来越丰富,又借著自然选择,物种又越来越少。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化石中存在大量的缺环,而且生物种表现停滞不变,突然同时出现,或突然消灭。正如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发现的伯基斯(Burgess Shale of British Columbia)动物群,澳大利亚弗林斯德山脉发现的埃迪卡拉(Ediacarans)动物群,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所报道的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的寒武纪化石爆炸,显示大约六亿年前,现今世界各动物门同时出现,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二零零二年云南大学云南澄江生物群研究中心候先光又发现新的远古鱼化石,据此指出“这块化石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全新证据,它进一步证明,脊椎动物的祖先诞生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这一发现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年达尔文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物种起源》中写到,“我不愿意假装不知道物种突变的记录是何等的贫乏,在保存最好的地层中也找不到大量的过渡生物来连接每一地层前后所出现的生物。这是我的理论最大的困难。”他很无奈,甚至有点绝望,他说“自然界好象故意隐藏证据,不让我们多发现过渡性的中间型。”历史上,为了中间型化石,曾经出过许多科学上的丑闻,比如,为了证明所谓猿人的存在,有人用一个猪的骨头,装上几颗牙,来欺世盗名。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位考古学家Colin Patterson,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演讲的时候,问当时的听众:“你们谁能告诉我任何关于进化真正的证据,哪怕是一件真正的证据?我问过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唯一的答案是沉默。在芝加哥大学进化形态学的讲座上,我也问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面对的是一群非常有声望的进化论学者,我所得到的所有答复是长时间的沉默。”最后有一个人说,“我实在知道一件事,就是高中不应该讲授(进化论)”。(Can you tell me anything you know about evolution, any one thing... that is true? I tried that question on the geology staff at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only answer I got was silence. I tried it on the members of the Evolutionary Morphology seminar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 very prestigious body of evolutionists, and all I got there was silence for a long time and eventually one person said I do know one thing - it ought not to be taught in high school.)其中提到的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在芝加哥。就是说这个学说充其量只是一个科学的假设,并没有被完全证实。 (六)逻辑上的同义反复(Tautology) 从逻辑的角度看,进化论有两个命题:1、一个群体中最能适应的个体留最多的子孙,不能适应的都被淘汰掉了;2、生产后代最多的生物最能适应,谁的生存能力大谁在竞争中就有优势。但当你把两个命题合到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在讲同一件事情,即“在一个群体中,生产后代最多的生物,必定留下最多的子孙”。逻辑学上这叫同义反复(Tautology),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是没有价值的。 伍、进化论在真理上的种种谬误 一、进化论是科学上的自然主义哲学 进化论有一个迷人的面纱,就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呢?一九八四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一个小册子,专门讨论进化论和创造论的问题。它提到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赖于自然主义的解释。自然是和超自然相对的,自然主义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没有超自然力量,或者说没有神。这就是现代科学上的自然主义哲学,它是所谓自然主义科学的指导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它有一个隐藏的假设,就是没有神。因为有了这一个前题,所以赫胥黎在回答别人关于进化论的质疑时,很理直气壮地说,“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换句话说,就是“难道你还能提出比进化论更好的自然主义学说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吗?”如果你不相信有神,进化论就是唯一可以解释人类起源的学说!自然主义科学所寻求的所谓“真理”就是没有神的“真理”,有神就没有自然主义科学!事实上,人类对人类来源的探索应该是自由的,求真乃是真正科学探索的根本,不管那真实的是来自自然或超自然。 二、进化论本质上是无神的哲学、无神的宗教 进化论不止留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它甚至从形而下学(Physics)上升成为一种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下学就是自然的,形而上学就是超自然的,不是靠理论可以证明的,它成为一种无神的宗教,一种无法验证的信念。所以进化论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论及进化论这样一个尚未证实的自然科学假说的时候,他的结论是:“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不相信进化,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那个人一定无知、愚昧,或者极其愚蠢,甚至是邪恶,我宁愿不这么认为。(It is absolutely safe to say that, if you meet somebody who claims not to believe in evolution, that person is ignorant, stupid or insane or wicked, but I'd rather not consider that.)其武断令人瞠目结舌。 事实上,今天的进化论者一面在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内研究进化论,另一面又试图把进化论引入道德、社会、环境保护等人文范围,比如著名的进化论学者G. G. Simpson、Edward O.Wilson等人。正如Michael Ruse所指出的:“确实存在 一个越来越兴旺的领域通俗进化论,在这个领域里,进化被用作支持一些说法,比如宇宙的特性,宇宙对我们人类的意义,人类的行为规则......我是说,确实存在 这种通俗进化论,其实它只是(现有)宗教以外另一种(宗教)罢了。”(There is indeed a thriving area of more popular evolutionism, where evolution is used to underpin claim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the meaning of it all for us humans, and the way we should behave...I am saying that this popular evolutionism-often an alternative to religion-exists.)在他看来,自然进化论甚至有两个宗教教条:1、斯宾塞的自由主义社会经济哲学;2、他们敬拜的场所-自然历史博物馆。 三、进化论的社会基础 您也许会问,这样一个未经证实、漏洞百出的科学假设,一个逻辑上有问题的学说,脱离客观科学证明的无神宗教,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因为经过黑暗的中世纪,十九至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蓬勃发展,包括进化论在内,都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一个表现,是对黑暗中世纪天主教宗教思想禁锢的一个反弹。更是适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直接支持了当时英帝国主义的政治哲学,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甚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 工业革命所 生出来的新兴无产阶级,更加欢迎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细胞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三大科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一书中,曾经清楚地说明进化论与信仰的关系:“现在我们以进化的概念来看宇宙,再也没有空间容纳一位创造者或统治者了。”马克思又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重要,它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支持了人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完全符合我的观点。”恩格斯也说,“(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优越的无产阶级将赢得这场生存斗争。” 四、进化论的社会影响 (一)进化论否定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当进化论从科学研究的范畴,变为一种无神宗教,进到人类社会生活以后,它就对人类社会 生巨大的影响。有一位科学史学者William Provine说:“(进化论所指的所谓)现代科学直接提示,人类社会并没有固有的道德律,或绝对指导原则。人是一些非常复杂的机器,每个人借 两种机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遗传和环境影响。仅此而已!我们必须断定,我们死了就死了,并且死亡是我们的终点。传统上所认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在许多可能的行为里作自愿且不可预知选择的自由,其实并不存在。我们目前所认识的进化过程不可能 生一个完全自由选择的个体。”(Modern science directly implies that there are no inherent moral or ethical laws, no absolut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human society. Human beings are marvelously complex machines. The individual human becomes an ethical person by means of two primary mechanisms: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That is all there is. We must conclude that when we die, we die, and that is the end of us. Free will as it i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the freedom to make uncoerced and unpredictable choices among alternative possible courses of action-simply does not exist...There is no way tha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as currently conceived can produce a being that is fully free to make choices.)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随机产生的。人的产生是无目的的,存在也是无目的的。人只不过比一般动物幸运一些。有些东西受环境影响成了动物;有些东西受环境影响成了人。人不过是比较进化了的猿猴,和其它动物并无本质的不同。并且,动物和植物,生物与非生物,也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什么是生命?生命不过是“蛋白质存在的形式”而已。什么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过是由多种氨基酸合成的大分子。什么是氨基酸?那更不过是一些碳、氢、氧的链状化合物加上若干氮氢基而已。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砍掉一棵树与打死一只狗,杀掉一只猴子与杀死一个人,只有程度的差别,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些蛋白质存在的形式而已。何况既然宇宙当中除物质之外别无所有,那么不管何种生物,包括人在内,除物质之外也没有什么更高贵的成分,那么他们的生与死便无关紧要。而且,任何个体生物的死,都不等于物质的毁灭。物质仍是永恒的,不过换了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何足道哉? (二)进化论导致社会道德的退化 将生物界有限范围内适用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应用到人类社会,就为那些“伟大”、“优越”的种族、阶级、政党和个人提供理论根据,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去消灭那些“腐朽”、“落后”的种族、阶级、政党和个人。它的自然结果就是“种族灭绝”和“阶级斗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就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将进化学说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在已过近一百年中,在许多国家导致推动人类社会进化的社会大实验。在这个社会大实验中,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残杀,其残酷无情的程度远超过动物。在动物世界,强壮的老虎并不吃弱小的老虎,它们只吃其它的动物。而在人类社会中,竟然出现人盯人、人防人、人斗人、人吃人的悲剧。这是人类社会的极大退化。 陆、神(造物主)存在的事实 难道人生就是如此吗?亲爱的朋友,让我们试 跳出无神论的限制,来想想究竟有没有神,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人活 是为什么,什么才能使人满足? 圣经启示我们,借著自然我们可以认识神。“自从创造世界以来,神那看不见永远的大能,和神性的特征,是人所洞见的,乃是借著受造之物,给人晓得的,叫人无法推诿。”(罗一20) 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太阳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33 ,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如果没有这个倾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月亮对地球的山脉和海洋的形成、乃至生物体内的韵律都有重要作用。奇妙的是,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公转一周的时间!所以,月亮总是以同一面对著地球。 地球大气层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地球的直径比现在小,大气层中的氮气、氧气就不能被地球的引力吸住;如果地球的直径过大,地球的引力又将太大而使人体无法承受。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么,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下到上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这是何等奇妙! 艺术品都有作者。蒙娜丽莎有永恒的微笑,但是她微笑的背后有一位并不美丽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你从来不会怀疑在她后面的作者。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四幅美丽的图画:春、夏、秋、冬。这么漂亮的画面你能相信没有一位作者吗? 宇宙如此宏恢,又这样精确,很难让人相信是自然碰撞形成的。我们今天生活的空间如此狭小,如果看看那么美的山水、沙漠,甚至是小小的蚊子,你需要有多大的信心才能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神?难怪对天文了解越多,越叹服造物主的大能,所以不少天文学家都是基督徒。牛顿是基督徒,但他的一位好友哈雷却总不相信神的存在。据说有一次他到牛顿家作客,见到一具精美的太阳系模型。只要摇动曲柄,众星球就各按其轨道运转起来。他玩弄良久,爱不释手,随即问牛顿,这模型是哪一位能工巧匠设计制作的。不想牛顿却不经意地说:“没有人”。哈雷大惑不解:“怎么会没有人呢?”牛顿问道:“如果一具模型必须有人设计、制作的话,为什么象这具模型这样实际运转著的太阳系却会是偶然碰撞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者、创造者呢?” 地球上的生物变化万千、奇特多姿,但彼此配搭得十分巧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而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又是植物生长的原料。用水、二氧化碳和氮气可以合成碳酸氢胺,这一简单的人工合成需要高温、高压才能完成。可是在生物酶的催化下,植物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合成各种复杂的有机物。 柒、人生存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彻底否定进化论 神创造人与创造地上其它万物非常不同,神是以独特的方式来创造人。神造万物的时候,都是凭著他权能的话,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但在造人的时候,则是经过一个过程,先有一个神格里的会议,再有一个创造的过程,最后有神对人的祝福和吩咐。此外,神造万物的时候,都说万物要各从其类;唯独造人的时候,却没有说人要从“人类”。神乃是按著他自己的形像造人。换句话说,人乃是从“神类”。 一、人有神的形像 在创世记一章二十六节,“神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爬物。”由此可见,人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的。人有神的形像。人和动物是完全不同的,人的地位非常尊高,人是象神的。人不是象动物,象猴子,人乃是象神的。 神的形像就是神内里的所是。神是爱,神是光,神是圣,神是义。人乃是照著神这些内里的所是,就是爱、光、圣、义这些属性创造的。因此,凡人皆有合乎神性情之“善性”,如真、善、美、智、仁、勇等美德。此外,人也被赋予神圣的权柄,就是代表神管理地上的万物和全地。 二、人有灵,为要接触、接受并盛装神 神造人的方式也非常独特,神先用地上的尘土来造人物质的身体,然后把生命之气吹到人的里面,他就成了活的魂(创二7)。那吹到人里面的“生命之气”就成了人里面的“灵”。因为这里“生命之气”的希伯来字与箴言二十章二十七节人的“灵”乃是同一个字。因此,人是神用两种元素所造的。一是地上的尘土,塑造成了人物质的身体,另一是出自神的生命之气,成了人里面的灵。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出人的魂。因此,人是有灵、魂、体三部分的人。最外面是人物质的身体,最里面是人的灵,中间是人的魂。地上所有其它的动物都没有这从神来的“生命之气”,都没有“灵”。人乃是万物之灵。人的这个灵是有特别用处的,就是要寻求神、接触神、接受神并盛装神。因为人有灵,人就会寻求神并敬拜神。所以,不论人的文明程度如何,总是要敬拜神。猴子和狗从来不会拜神,因为它们里面没有灵。因为人有灵,人在没有得 神的时候,就会虚空。 新约圣经也启示我们,人是有灵、魂、体三个部分的。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二十三节说,“且愿和平的神,亲自全然圣别你们,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候,得以完全,无可指摘。”这里清楚提到全人的三部分:灵、魂、与身子。人的身体,有其需要 衣、食、住、行。人的魂包括人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也有其需要,诸如读书、爱情、艺术、音乐、娱乐等。人的灵,在人的最深处,也有一个需要,就是对神的需要。 三、人是神的器皿 新约圣经也说,人是一个器皿,一个容器,并且是盛装神的容器。神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伶悯......的器皿上”,这器皿就是我们。很多人外面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但是里面虚空,面对午夜星空,人会问自己,难道我生命的价值就是如此而已吗?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因为人的里面有灵。灵的需要不是读书、听音乐就能解决的,它在人的里面对神有个需要,人要满足这个需要才会觉得活得满有价值,象容器被装满了。我们人是神的器皿,神要作我们的内容。水瓶如何是为盛装水,照样我们是为盛装神。知识、财富、享乐、成就皆不能叫我们得到满足,因为人的被造是为盛装神。 人是有灵、魂、体三部分的容器,神要进到人的灵里,作人的内容,成为人的满足。神要借人的灵管制人的魂,魂再来管理人的身体。神要人与他合而为一。神成为人的内容,人成为神的彰显,这是神原初造人的目的。 四、人有一颗追求“永远”的心 神照著他的形像、按著他的样式创造人,并给人造灵,使人接受并盛装他。传道书三章十一节也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在每一世人的内心的深处,都有一个对“永远”、“永恒”的追求。在这宇宙中的事物,主要的有两类:暂时的事物和永远的事物。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章十八节说,“我们原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才是永远的。”这是对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三章十一节之话的解释。这与我们的经历是相合的。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或成功,他仍然觉得虚空。人有一个深的渴望,要得著永久的事物,而唯有永远的事物才是永久的。扩大本英文圣经说,在人心里的这永远,乃是“神所栽种,历代以来就在运行的一种要有目的的感觉,然而在日光之下,除神以外,别无什么可以满足这种感觉。”我们有一种要有目的的感觉,是只有神才能满足的。唯独神才能满足我们心里这种要有目的的感觉。 这个追求永远的心,就是追求神的心。因为在全宇宙中,只有一位是永远的,就是永远的神。在日光之下的所有受造之物,所有物质界的事物都是暂时的,都不是永远的。并且,今天一般世人在地上所孜孜追求的金银、财富、成就、地位、虚荣、美誉、智慧、学问、娱乐、享受等,通通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并且,越是肤浅的东西过去得越快。物质的身体所享受物质的东西最肤浅,过去得也最快。例如,吃一顿丰盛的宴席很享受,但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就忘记了。魂里面的享受比体的享受稍微长久一点。例如,听一个好的音乐会,回味就会长一点,但是那个也会过去。然而,当我们灵里摸著神的时候,那个享受是会存到永远的。当你来到基督徒的聚会中,或是向神祷告,或是读神的话-圣经,只要你的心是完全向神打开的,你就会碰到一个东西,叫作“永远”。这个永远的东西叫你回味无穷,直到永世。因为在聚会中,在祷告中,在读主话的时候,你碰著神了,碰著神的灵、碰著神的话了。在全宇宙中,一切受造之物,物质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只有神是永远的,神的灵是永远的,神的话是永远的,神所赐永远的生命是永远的。人需要得著神,得著神的生命,神成为人的内容,人成为神的彰显。这才是人生存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观彻底否定了人是由进化而来的谬论。 五、人被摆在生命树前 神照著他的形像创造人,并给人造灵,也将一种要有目的的感觉,深深地栽种在人心里。然后神将人放在伊甸园里生命树的跟前(创二9)。这生命树所代表的生命既不是植物的生命,也不是动物的生命,甚至不是受造之人的生命,乃是创造的神那神圣、永远的生命。这生命树实际上乃是表明神自己,要以食物的方式,进到人里面,作人的生命,叫人得著神,与神成为一。在起初,神把人造好之后,无意要人承担任何的义务,或背负任何的重担。神只是把人摆在生命树跟前,这表明神要人接受他作生命。神也警告人,要谨慎他所吃的,不可吃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当然,人所作的完全在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他拣选要吃什么,完全在于他。 人如果当初选择吃生命树的果子,人就得著神的生命,人就在生命和性情上与神一样,成为神荣耀的彰显和权柄的代表。然而,遗憾的是,人受了蛇-撒但的欺骗和诱惑,吃了善恶知识树的果子而失败、堕落了。“罪就借著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借著罪来的,于是死就遍及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因著一人的悖逆,人类就落在罪中,落在死中,也落在神的定罪之下。人的堕落使人与神隔离。创世记三章八节说,人隐藏自己离开神的面光。人堕落以后,立刻隐藏自己。这就是说,人与神隔绝。以弗所书四章八节告诉我们,人在堕落的光景里乃是“与神的生命隔绝”。 但是,神从来没有放弃人,神为全人类预备了一个完整的救恩,他愿意人类回归到神。新约圣经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入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远的生命。”神何等地爱世人,就是照他的形像所造的人。他爱我们到如此的地步,竟将他的独生子,就是他自己赐给我们。两千年前,神道成肉身,降生成为一个人,就是耶稣基督,他在地上生活了三十三年半,活出了完美无罪的人生。然后,他上了十字架,为全人类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流出他的宝血,洗净我们的罪,为我们完成法理的救赎。第三天,他又从死里复活,在复活里,他成了“赐生命的灵”,要将神那神圣、永远的生命赐给人,把人带回到神原初的心意里。愿我们都能信入他-耶稣基督,得著永远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