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大学
学校介绍
沃野大学学报
象山学院
报告厅
哲学系
专业学院
研究院
神学院
贺敬之、柯岩专栏
亚洲作家协会
代理招生专栏
唐郁文专栏
我的歌
长篇连载
书画院
图书馆
活动中心
中小学
有关知识
业余摄影展
唐氏家族及其他
后台管理
胡恩余专栏
胡恩余:耶稣基督的福音
胡恩余:以马内利
胡恩余:西门彼得
胡恩余:365天福份
留言反馈

唐勇先生201005
唐勇的微博
一红天下网*唐氏资料库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胡恩余:耶稣基督的福音  

 

         忘记广岛,忘记珍珠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引起美国加入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带队偷袭珍珠港的日本空军指挥官,战后信了主耶稣,作了基督徒。

率领日军攻击珍珠港的指挥官,名叫渊田美津雄(Fuchida Mitsuo),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解甲归田,住在乡间。但是农夫的生活并不容易,和战后的日本一样,一切从新开始。渊田自建房屋,自凿水井。对于人生的盼望,只有自食其力;对于日本的未来,冀求和平,希望永远不再重见战争之日。

渊田后来回忆,战时并不仇恨美国人民,只是轰炸珍珠港一役,关系全盘战局的胜利,于是军事领袖们天天向士兵洗脑:“残暴如禽兽的美国,骄傲的美国,是我们的世仇!”就这样制造他们对美国的仇恨。

渊田在乡间的生活,因为与天地万物有更多的接触,更亲近大自然,便渐渐思想到,神是万物的创造者。不仅如此,他也深刻体认人不能完全倚靠自己;尽管在不久之前,战争就是他的信仰,杀戮就是他的生活。

一天,在东京火车站,他拿到了一张福音单张,题目为“我是日本的俘虏”;作者是美国的传道人戴雅各(Jacob DeShazer)。渊田深受其中的见证感动。戴雅各原是美国空军,一九四二年,在一次空袭日本的任务中,因燃料不足,被迫降落而被俘。在被俘的四十个月里,与他同时被俘的三位队友被枪决,他虽幸免于难,却被日军用各种残酷的方式折磨,支持他活下去的惟一目的,就是要报仇。他一心只想抓住机会,双手勒住日本守卫的脖子,直到他断气为止。然而在他充满仇恨的内心深处,不免疑惑:究竟是甚么缘故,人类需要彼此憎恨、互相残杀?

一天,流传在战俘营中的一本圣经,到了他的手中。当他读到路加福音二十三章三十四节,主耶稣在各各他被钉死时,为那些钉死祂的人祷告:“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他心头的仇恨顿时全消,心中不断思念耶稣的话:“要爱你们的仇敌。”一九四五年八月战争胜利,戴雅各获释回到美国,进神学院攻读。后赴日本宣教,将基督超越知识的爱带回日本。

渊田不久便买了一本圣经,并查读戴雅各见证中的路加福音二十三章。长久以来,他在战争阴影下所受良心的谴责得着赦免;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渊田接受基督耶稣为他的救主。

有一天,渊田在大阪的街道上,用扩音器公开宣布自己的信仰,第二天日本的报纸都以极大篇幅报导他的故事,标题是“由战争的信徒成为耶稣基督的信徒”。战后第七年,他用圣经代替炸弹,远渡重洋赴美宣道。珍珠港遇袭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他手中拿着一份礼物送给当时的幸存者,那是一本圣经,上面题赠路加福音二十三章三十四节的经文。渊田并请求他们的饶恕,原谅他在半世纪前所犯下的错误。

渊田的后半生,在美国及日本各地往返,作主耶稣基督的见证人。神让渊田看见,使人超越一切仇恨的惟一理由,是主耶稣在各各他所流的宝血;因着这宝血我们可以得救。他劝日本人忘记广岛,劝美国人忘记珍珠港,只要记得基督与各各他。

回观渊田和戴雅各的故事,政治、军事、仇恨、杀戮所写下的历史,是无法和解的。但是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就替我们留下了一扇窗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爱,虽然人的爱常常偏颇不完全;但是这个小的爱,却反映出神的大爱。当人发现、承认、并接受神的爱时,其他的问题就都不复存在了。
 干渴人的需要
犹太人每年有七个节期,最后一个是住棚节。这住棚节是在收割结束时举行的。当庄稼成熟收割入仓后,因着不再需要劳苦作工,犹太人就守住棚节,单单敬拜神,并享受一年劳苦的收成。那是他们欢腾享受的节日。

无论那一个国家,那一个民族,过节最多是两三天。然而,这个住棚节,一连要过七天,是犹太人每年最大的一个节期。

那一天,是住棚节的最后一日,正当全体百姓,酒酣耳热,享乐达到顶点之际,耶稣站起来,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入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人生的快乐是有终结的

照理说,节期的末日,应该是最重要,最快乐的一日。然而,因着住棚节是全年最终的节期,可以说,这个日子一过,这一年所有的节期都过去了;这一天的快乐一过,这一年所有的快乐也都过去了。

节期是快乐的日子,象征人生快乐的时光。住棚节更是表征人在学业、事业、家庭、和人生其他事上,一切收成的完满与成功,并其中的快乐与享受。然而节期的末日,却象征人生快乐的终结;表征无论人如何的成功与享受,都有终止、结束之日。最傲人的学业,有因毕业而来的末日;最美满的家庭,有因生离死别所带来的末日;最兴盛的事业,有因衰败而来的末日;最长的人生,也有离世的末日。即使是一件美衣,一点装饰,都有其无可避免的末日。

这幅图画是人生最好的写照。犹太人整年劳苦,直到收成了五榖和新酒。他们凭着双手的劳苦得着一切;最后,劳苦完了,余下的,就是一连七天享受自己劳苦的收成。然而,第七天是最大之日,却是尽头;末日,也正是众人散去之日。欢宴的吃喝带来极其短暂的饱足和喜乐,但“尽头”与“散去”的悲凉,带给人的却是无尽的虚空与干渴;乘兴变作败兴,得着变作失落,满足变作干渴。许多事都证明,人的快乐越大、越高、越浓烈,末日干渴的感觉越加倍。面对这样的情境是无奈,也是怆惶。

主耶稣所以在节期末日,对那班过节快乐的人,题到渴的问题,用意即此。在那七天的节期里,头一两天众人皆感兴奋,没有人觉得干渴。第三、四天,兴趣正浓,人只感觉饱足喜乐。到了第五、六天,快乐达到了顶点。第七天,节期的末日来到,快乐到了尽头,于是,一个椎心的干渴,油然而生。这时,主耶稣站起来,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世事世物不能解人干渴

因着知道自己是干渴的,许多人就想从世界中,寻找解渴的路,从世事世物中,找着解渴的秘诀。然而,一次一次,他们换得的只是失望和更深的苦恼。因为没有一件世事,没有一件世物,能真正解决人里面的干渴,反而给人带来更深的干渴。

赌钱的,越赌越想赌;跳舞的,越跳越想跳;喝酒的,越喝越想喝。不只犯罪嗜好的事如此,人生正当的事,也逃不出此一原则。人越富有,就越要富有;越有享受,就越追求享受;地位越高,就越想再高;事业越大,就越想要大。人生一切的努力,无非都在加强人内在的干渴。

到基督这里来喝

因着人是干渴的,并且无法解渴,主耶稣就在人生欢乐的尽头,干渴的起头,向人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入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主耶稣这样的呼喊,是要人知道人真实的需要是甚么。祂要人知道人有干渴,但祂有活水;人生的满足与快乐都有尽头,但祂能无止尽的解人干渴。节期的快乐,不能为人止渴,更不能为人解渴;只有祂生命的活水永远涌流,能叫人永远不渴。

主耶稣当日说这话,是有历史背景的。当犹太人的祖宗在旷野行走时,曾经遇到无水之地;就在那时,神行了一个神迹,叫磐石裂开,流出活水,使他们都得以喝足解渴。这豫表有一天基督要来,祂要裂开祂的身体,流出祂生命的活水,解决一切世人心灵的干渴。

主耶稣对他们说这话,是要他们领会,他们的祖宗从前在旷野飘流,曾到过无水干旱之地,喝过从那磐石流出的水。今天他们在世界的旷野走来走去,也像当年走到无水之地,那时他们就要发现人生的干渴,就如他们过节的末日一样。主耶稣要他们知道,祂已经来了,祂正在呼召他们:“来喝。”

解决我们人生的干渴

主耶稣是人生命的救主,能解决我们人生的干渴。祂曾在十字架上,把身体裂开,像当时旷野里磐石的裂开一样,从祂里面流出生命的活水。在上十字架以前,主是磐石;当祂从死里复活时,活水就从祂里面流出来,进入我们里面,解决我们一切的干渴。

也许你正过着舒适的日子,朋友,也许你正在节期的第三、四天,然而末日必然来到。但愿你记得能给你活水,能解你干渴的,是主耶稣自己。
 认识死亡的智慧
“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一首人尽皆知的青春舞曲,道尽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每一个存活在这世上的万物,都有消逝离去的时候;诚如这一首歌所说,没有下去,就没有上来;没有离开,就没有再来。如果每一样事物都是不朽的,宇宙中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或成长。

人是神造物中,惟一能看到生命旅途尽头的生物;只有人能停下自己,重新估量前面还有多少日子。然而,这样面对人生尽头,所带来对身后的未知,以及因未知所带来的恐惧,常使人不得不以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来代替他们对未来茫然无知的痛苦。

其实,死亡一生都在跟随我们,无论我们走到那里,度过了多少年岁,死亡始终如影随形。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常有许多不经意的事发生,不断的在题醒并暗示我们,死乃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必须诚实面对。古人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圣经说,“人人都有一死。”仿佛生命有一个定数,而我们,无论谁也无法延缓、或停止那个定数。

我们或多或少都经验过对死亡的惧怕;因为死亡剥夺人们享受幸福的权利,死亡带走人们辉煌的成就,夺去人们心爱的人,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我们千万个不愿意,我们曾经拥有的,稍纵即逝。

然而,要和这个死达成协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一如科学虽能减轻死的痛苦,却丝毫不能缓和死所带来的惧怕。因此,人在无法找着任何脱离死亡的途径之下,为了使自己快乐,就不断题醒自己,根本不要去思想死的问题,或者干脆以及时行乐,来掩盖死临及时所带来的悲哀与荒凉。

所幸,并非人人如此,圣经诗篇九十篇给我们看见,其作者摩西,他能慨然面对人生的挫败所导致的患难,并人生尽头的凄凉所带来的愁烦。因为他认识那位从亘古到永远的神,认识那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主。他说:

 主阿,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
 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
 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
 又如夜间的一更。
 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
 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
 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在死的恐惧之下,物质文明没有带给我们任何安定的力量;所有的只是逃避,和一个无止尽欲望下暂时的满足。然而,认识神、敬畏神的人,却有另一种人生的态度,或者说有一种面对死的勇气与智慧,那就是数算自己的年岁。他们勇敢的面对死的事实,学习在与时间共存的过程中,找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诗篇九十篇结束时,摩西豪迈的说:

 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
 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
 我们手所作的工,愿你坚立。

摩西没有对死亡发出不平之鸣,在得着生存之智慧的同时,他认清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乃是让神的荣美显在他身上;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让人从他身上看见神,得着神。死亡不是他人生的终点,死亡不是衡量他人生价值的法码。如何生存在天地之主面前,才是摩西所兢兢业业的。他的日子因神的慈爱,成为可数算、可记念的。

但愿我们能从摩西,学得面对死亡的勇气与智慧,知道有一天,在这个世途中,我们将要面对一个关口;重要的是,通往这个关口的路途,我们是怎么经过的。

 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
 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
 我们手所作的工,愿你坚立。
 主耶稣说:“到我这里来喝。”
潺潺、涓涓、沥沥、淙淙,文人笔下描写水的姿色不仅美,其所以引人共鸣,其实是有根据的。因为人心底总有一个干渴,这个干渴鼓舞人成功,激励人向上;这个干渴也驱使人堕落,强逼人走向死亡。我们没有意思在此讨论善与恶,也不准备重新辩论千百年来,许多古圣先贤早已论及的诸多现象,或企图赋予的解释。我们只看一件简单的事实。
这个事实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很深的,也是很浅的,是和出身、教育、富贵、智愚不相关的。那就是人的心灵中总有一个干渴。这个干渴可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可能是善的,使人向上追求学问、道德,甚至牺牲、奉献;也可能是恶的,使人堕落、沉沦,不能自拔。可是讽刺的是,不论是善是恶,到头来,那个干渴仍旧没有得到满足。这才是人生中真正无解的问题。为甚么人心灵中的干渴是无法纾解的?是因为我们努力的不彀么?还是因为我们企图解渴的方法出了问题?
圣经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因为我们相信这本圣经是神给人据以信仰的根源。圣经也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因为其中有许多极有含意的叙述,而在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神圣启示。圣经一开始描写了一个伊甸园,在园中有一条河叫作生命河。到了圣经的结束,里面说到一座城,城中也有一条河,叫作生命河,这个城是新耶路撒冷。圣经中有无数含寓意的描写,但如果生命河是在创世记就出现,到了启示录又以其为结束,那一定有其不可替换的地位了。
神在此使用人可以体会,能彀了解的语言来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顾名思义,生命河代表生命并且藉着这个生命的涌流、临及,来解决我们干渴的问题。如果我们相信圣经中的启示,这个生命就是神的生命,神的生命不仅是神圣的、永远的,神的生命还像河水一样,是我们可以汲取、畅饮的。
世界上有许多了不起的思想家、宗教家、道德家和教育家,在他们伟大的功绩之下,影响了许多人的行为与人生。但可惜的是,人心灵中的干渴,是无法因为人的修养、善行、牺牲和奉献,而得到纾解。我们无意辩论宗教教义,或道德思想,亲爱的朋友,我们只是在此题醒你,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并且根据圣经提供你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
深藏在人心灵深处那个不知名的干渴,可能造就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可能驱使你在某些境界中无法自拔。如果你承认你有这个干渴的存在,如果你愿意面对无法解决这个干渴的困境。亲爱的朋友,圣经上告诉我们,神是生命,并且是像河水一样涌流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可以靠近的,是可以饮用的,是可以纾解我们的干渴的。主耶稣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你是神
你的荣耀,由所造诸天尽述
你的手段,为日月星宿传扬
说有就有,你的公义如高山
命立就立,你的判断如深渊
诸天万象,凭神圣话语而造
万象诸天,凭口中之气而成
你的慈爱,高深 上及诸天
你的信实,长阔 远达穹苍
从亘古直到永远 你是神
昔在今在永远在 你是神

从亘古直到永远 你是神
昔在今在永远在 你是神
我行走 在无边 的缘上
我狂奔 是追寻 是逃避
努力无数扇窗 窗外是另一扇窗
挣扎千百条路 路终有另一条路
我等待 日中有如夜半
我期盼 井畔依然枯干
努力无数扇窗 窗外是另一扇窗
挣扎千百条路 路终有另一条路
次次欢乐后 终是苦寂
日日拥挤中 依然孤独
深深紧握里 不过虚空
切切拥有间 无非失落
我魂 声嘶瞬间的满足
我灵 力竭刹那的安息
日中有如夜半 我等待
井畔依然枯干 我期待

干渴的灵,饮我以活水泉
饥饿的心,餧我以鱼以饼
疲倦浪子,服我以公义袍
伤痛客旅,敷我以油以酒
钉痕双手,紧握 紧握
枪伤胸膛,轻依 轻依
归回羊群,引我 引我
柔声细语,爱我 爱我
恩典、平安和喜乐(你是神)
信心、盼望和荣耀(你是神)
从亘古直到永远(你是神)
昔在今在永远在(你是神)

我们手所作的工,愿你坚立。
愚昧和骄傲,智慧与谦卑
相传爱因斯坦在目睹人类第一次核子试爆之后,轻声自语道:“但愿我是一个锁匠而已…。”

我们无法得知,这位科学宗师当时的思维和心境,可是一个智慧人,在自然的和人为的大现象交汇发生的一刹那,所凝集出来的却是谦卑的心情和态度。

历史上多少所谓的巨人作出无数成也,败也,生也,死也的“功绩”。最令人扼腕的就是这些功绩泰半是无法挽回的历史悲剧;而这许多悲剧有两个公分母,就是愚昧和骄傲。

亲爱的朋友,这个宇宙,难道没有创造者么?你我的心中难道没有神么?

你愿意以智慧的心,谦卑的态度面对人生中最重要、最难解的课题么?

我们岂可容让愚昧和骄傲,在这个课题上扮演任何的角色呢?
 有一件事我知道
神的作为不是按祂的公义,叫我们灭亡,乃是按祂的大爱,赐我们永远的生命,使我们得着生命的光。

约圣经共有二十七卷,开头四卷称之为福音书,以主耶稣在地上的行止为主要内容。其中一卷约翰福音,在第九章里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门徒问耶稣说,拉比,是谁犯罪,叫这人生来就瞎眼?是这人,还是他父母?耶稣回答说,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乃是要在他身上显明神的作为。(约九1~3。)

耶稣就使这生来瞎眼的人看见了;可是,故事没有完。当时犹太人中有一群宗教家,非常反对主耶稣。常常以犹太教传统的律例典章,吹毛求疵的挑剔主耶稣的作为,企图定耶稣的罪。这些宗教家叫作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从前瞎眼的人来,对他说,“我们知道这人(耶稣)是个罪人。”那人回答说,“祂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瞎眼的,现在看见了。”(约九24~25。)

这则记载非常有意思,可惜人通常只注意主耶稣使瞎眼的复明这件神迹,却忽略了环绕在这件神迹周遭的启示。

使瞎眼的复明是件神奇且需要大能的事,然而在这件神迹发生前后,看不见祈求神奇能力的祷告,也听不见目睹神迹后的欢欣与赞美。神迹前后的对话是到底谁犯了罪,和主耶稣是不是罪人?这问题暴露出,人的眼瞎,以及宗教对瞎眼之人的爱莫能助。他们活在是非对错之中,看不见神生命的作为,以致像瞎眼人一般,对神的事毫无所悉。他们无所顾忌的谈论置人于死的罪,殊不知问谁是罪人的,自己是罪人;指责人是罪人的,也当然是罪人。

看来似乎荒唐的景象,今天依旧在我们身边重演。多少次,我们心底浮起阵阵疑虑,到底是谁作错了甚么事,带来如此这般的结果。多少次,我们看见宗教审判的手指,指向所有的方向,除了审判者的自己。

 然而,主耶稣和那个瞎眼的人如何呢?难道主耶稣不知道谁有罪么?难道那生来瞎眼的,有能力判断谁是谁非么?

这里的症结是,人和宗教均不知主耶稣所关心的为何?主耶稣关心的,不是谁有罪;主耶稣关心的乃是神的作为。如果主耶稣关心的,是谁有罪,你我心知肚明,我们都有罪,都难逃罪的审判。所幸,主关心的是神的作为;而神的作为不是来审判我们,乃是来拯救我们脱离审判。神的作为不是按祂的公义叫我们灭亡,乃是按祂的大爱赐我们永远的生命,使我们得着生命的光。

亲爱的朋友,接受的人有福了,我们所信的主,今天就要以祂生命的光祝福我们,使我们的眼睛得开。我们就能说,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瞎眼的,现在看见了。
新希望真的是从新年来的么?
黑夜将尽,接踵而来的是黎明;严寒的深冬,总是被冰雪下绽出的新绿所结束。就算是诗人的意境也好,是文学家的隐喻也罢,宇宙中周而复始的循环带给人的总是新,总是好,总是生命和盼望。可惜的是,这个新、好、生命和盼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因为有许多见不到黎明的黑夜,有许多看不到春绿的深冬。

新约圣经开头的四卷书,习称福音书,在这四卷书里所描述的耶稣生平事迹,各有其独特的含意和启示,因而所载事件不尽雷同。但是对于主耶稣复活这件事的记载却是如出一辙,因为…。

宇宙中所有的生生不息,所有的周而复始,都是为一件事作见证;就是在死亡之后的复活。一个生命如果是会结束的,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生命应该是没有结束,不受死亡威胁的。圣经上对宇宙的创造者是谁,作明言陈述的并不太多;但是圣经明言,祂就是生命,并且是永远的生命。这个生命曾经被死亡拘禁过,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被死亡辖制的。这个生命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天,那天的大清早,从死亡中复活了。

亲爱的朋友,但愿你每一次清晨,看见晨曦的时候,每一次冬去春来,看见枝头的新绿之际,都被这个宇宙中周而复始的“新”所感动。也都被这个感动提醒—这个宇宙之中有一个生命,是永远的生命,是复活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新的,是好的,是每一天、每一年,都带给我们盼望的。
 洗 脚
古时候犹太人穿的鞋子,鞋帮是用条带作的;由于路上尘埃多,脚很容易弄脏。他们赴席时,若在席间伸出脏臭的脚,难免不雅。因此,要有愉快的筵席,就需要先洗脚。

按旧约的记载(创十八4,十九2,士十九21,撒下十一8,歌五3,),客旅初入门,或进帐幕,都必须先以净水洗脚。不仅为了洁净,更是为了舒适。照常例,主人都会备水待客,命仆人为客人洗脚,这在当时是奴仆颇为卑下的服事。(撒上二五41。)

约翰福音十三章记载,在逾越节的筵席里,主耶稣知道,祂上十字架的时候快要到了,祂起身脱了外衣,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亲自为门徒们洗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在圣经里,“束腰”表征以谦卑约束、限制自己;“水”象征圣灵(多三5)、话(弗五26,约十五3)、和生命(十九34)。主这样为门徒洗脚,表明祂对他们的爱。祂知道祂的门徒仍然活在肉体中,行走在地上。因着属地的接触,他们常常被玷污,这将阻挠他们与神,和彼此之间的交通。因此,主亲自立下榜样,要他们知道,他们需要用圣灵、话和生命,来洗去他们的污秽,以维持他们与神并彼此的交通。主为门徒洗脚之后,接着吩咐他们,要在爱里彼此洗脚。

今天世界是污秽的,我们行在其中,一不小心就被污染。故此,我们非常需要让主在祂的爱里,并让众圣徒在爱里,用洗涤的圣灵、话和生命,来洗我们。洗脚所带来的不仅是洁净和舒适,洗脚所带来的是交通;而洗脚的源头乃是爱,过程是一个谦卑和服事的灵。
 书名:福音单张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细雨•轻雷•惊蛰后…
看看桌历,冬至过了,紧接着是小寒,大寒;窗外映入眼中是萧瑟的深冬,心里期待的是跟在立春之后的雨水和惊蛰。冬去春来,总是给人一种无名的喜悦,造物者安排极其简单的时序交替之中,有一种令人感动,甚至于扣人心弦的生生不息。落在肩上,滴在土里的春雨,枝头的新绿,嫩芽上的朝露替每一个春天宣告大地的复苏。其实这也是造物者留给受造之物一个"生命"的应许和见证。

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和死亡的问题,一再被题起。因为没有答案,人类只好转向延长生命,逃避死亡的追求。就事实来看,所有受造之物(生物)都有其长短不一的生命,只是这生命都被一个肯定无比的死亡所结束。就如一年四季的时序,由嫩绿的新春开始,结束于不可逃避的黑色冬天。严肃的是这些受造的生命都只有一个开始,也只有一个结束。

基督徒是拥有神的生命的人。基督徒的生命就其受造而言,有其启始,也有其终了;但就其内在神圣的生命来看。这个生命是一个复活的生命,是一个能彀穿越严冬而复苏的生命。这个生命是结束死亡的生命。从有宇宙万物以来,所有的生命都是被死亡结束的,但是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这个结束死亡的生命曾经见证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从死亡中走出来的见证人叫作耶稣。

亲爱的朋友,延长生命和逃避死亡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得着永远的生命才是答案。但愿你放下迟早要面对的严冬,接受主耶稣作你永远的生命,活在复活的春天里。

 

 

 

 



版权信息


浙ICP备08010045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