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三] 二十五 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e of Hippo公元354-430年)(神学界的旷世奇才) 佚名
自使徒时代以来,古代教会宗教思想至奥古斯丁而登峰造极。他生于北非(现今的阿尔及利亚)。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但财产不多,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神藉异梦指示,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都遗传到他一人身上。因此,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 稍长,奥氏便离开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又负笈至迦太基,在那里专攻修辞学。在这时,他结识了一个女子,并与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当时他只不过十七岁而已。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极为奥氏所珍爱。 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十九岁时,他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后,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为人生唯一价值。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但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不足媲美于西色柔的庄严文笔。”于是他又向一种思想混合的二元主义,即为摩尼教者,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 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学,一面教书,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戏剧诗而文名大振。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于是他去见摩尼教的首领,但因这首领在教理上难于自圆其说,这使奥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于三八三年他迁到罗马。翌年,被委任于当时西方帝国的都会――米兰,教授修辞学。 在米兰的时候,奥古斯丁听见了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来,因他在这时正倾心于新派的怀疑哲学。这是他一生道德水准最低的时期,他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因那女子年纪尚轻,一时未能完娶)。奥氏虽与从前之姘妇脱离关系,但不久又与另一个结上了非法之缘,行为较前更不正当。 后来,他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看见他在老年时如何归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动。现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实之源。因为他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多了,所以对教会的权威有了极深的印象。加上又听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圣洁生活,乃自惭虽是个知识份子,反为情欲所劳役。在悲痛自责之余,他奔向花园中去,伏在树下痛哭。忽然仿佛听到儿童的声音说:“拿起来读吧!”他的面色大变,抑制着眼泪,拿起一本他所读过的书信;急忙翻开,视线即落在这段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十三:13-14)自此以后,奥古斯丁心里有了平安,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内心起了极大的变化。 奥氏的悔改是在三八六年夏日将尽之时,他离开了情妇,辞去教职,退居在一处山庄,与诸友人共研哲学,写成许多论文。次年复活节时,奥古斯丁与好友及儿子同在米兰受洗于安波罗修。莫尼加三十二年来不断的流泪祷告,果真得到神的垂听!可惜是在他们回乡的路途上,莫尼加死于热病。奥古斯丁叙述他母亲死状,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一座最高贵的纪念碑。他回家乡后,仍勤究学问。不久,他的儿子也死了。 三九一年,他往希坡(Hippo)去受职为神父。四年之后,又继承主教一职,受职后不久,当地主教全权都归在他手中了。 在希坡,奥氏为非洲那一带地方创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而其余生则致力于牧养教会、宣讲福音、救济贫弱等事业上。为了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他更不辞劳苦,四出召开宗教会议。余暇就从事写作。 奥氏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惹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 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及“上帝之城”。前者乃奥氏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代。 “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此书显示出奥氏不但是哲学家、神学家、护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时是文学和戏剧批评家、时代和历史之评释家。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 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采多姿,一方面维护圣经正典的确立,亦于基要信仰或教义的演译及阐明上有极深的创见;而其思想影响西方罗马教会尤深。此外,他又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以神为中心,启示为基本,而哲学则为神学的使女;他主张信仰使人看见真理,而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但信仰乃至上,“如果要明白,就应当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 这位非洲拉丁教会的领袖后因热病,逝世于希坡,终年七十六岁。惟其影响,在历史上延绵不断。 二十六 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e公元1329-1384年)(改教的晨星,英文圣经译者) 佚名 把武加大译本(拉丁文圣经)译为英文,使英语民族因圣经真理而信奉基督,并使许多宣教士以英语作媒介,学习其他语文,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这伟大的译经工作,靠英国的一位学者威克里夫,(他和他的学生胡司,同被称为改教运动的晨星。) 威氏生于伦敦附近的一大庄园里,长大后曾入牛津大学求学,后来短时间任该大学巴略勒学院院长。他学识渊博,名噪一时,听他讲学的人极多,在神学教授中首屈一指。在哲学上他是“唯名论”的反对者,提倡“实名论”。一三七四年受英王委任为路特屋士的教区长,并委任为皇家神学顾问,奉命出差欧洲,与教皇贵钩利十一世的代表进行会议,显赫一时。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约翰,就是南克士特公爵,对威克里夫颇为器重。 他在一三七六年反对教会的财富及教皇权势,特别是教皇对政权的干涉。他在牛津讲平民主权,但仍抱封建观点,所以引起教皇和教会高级职员(维护教皇者),并教会财产管理委员会的反对。他在一三七七年被传至伦敦主教前受审,因有王子约翰及其它贵族的保护,遂使这传审流产。同年教皇下五次教谕,要逮捕,他也因他得在朝权贵保护,在野得舆论支持而安然无恙。 后来,他在改教活动上进行神速,著作极多。他认为只有圣经是教会的法律,全体信徒是教会的中心。教皇如果是像彼得那样,为基督教会努力造福,多是被选的信徒中之一。如专为夺取属世的权势、敛财,则完全是敌基督者,他为了攻击教会的腐败而偏离圣经,乃自一三八二年开始将“武加大拉丁文圣经译本”译成英文圣经,他说:“圣经是信心的基本,虽有一百个教皇,又有如乞食修道士这样多的主教长,倘若他们解释‘信心’,不符合圣经的道理,则切勿听从他们。”有人说旧约多出于希立伏的尼哥拉之手;新约多由威克里夫执笔。他那文笔确是生动流畅,对英国文学和灵性上帮助都有很大的贡献。 为使平民得听福音起见,他派一些“贫穷神父”外出传道,他们都好像使徒那样二人一组,周游各地,工作大有果效,拥护他的人在当时称为“罗拉德派”。威氏写了一本书,批评教皇的权柄、神父的罪恶、拜圣人、卖赎罪票等,并批评“化质论”,即所谓神父自认有权将圣餐之酒与饼祝福以后,直接化为基督的血与身体。因此触怒了坎特布里大主教,他在伦敦召开会议,将威克里夫所讲的二十四种道理定为异端,于是他不能继续在牛津讲学,而他所派出的贫穷神甫们均被逮捕。不过他自己因得到在朝人士的支持,始终没有遇害,直到一三八四年才逝世。他的门徒虽多,但后来都遭患难。威克里夫最大的门徒胡司约翰(John Huss),自从受了威氏感动后,维护真理,指摘当时教会的错误被逮捕殉道,其死大大促进改教运动。 威克里夫译经会是一个专门从事翻译圣经的机构,因为威克里夫是主持将“武加大译本”(拉丁文圣经)译成英文的。事实,世界上还有些民族,没有自己语文的圣经,有些人便将之译成他们的文字,使那些较未开化的民族,可以读圣经而得救。现在圣经已经翻译成二千多种语文,所以只剩下少数国家民族,是福音使者所没有去到的。在一九三四年由汤盛德与李德尔等见到这异象,遂在美国亚肯萨州开始成立威克里夫营,专门为开荒布道的宣教士提供多种日用的语文训练。至一九三五年开始在墨西哥部落人士之中工作,到一九四二年决定成立正式的机构,以威克里夫为此机构的名字,以作纪念,并表明他们的宗旨。于是有了两个团体成立: 一个是“夏令言语训练学院”,它毫无派系地代表科学性的言语与文化,与政府订立合约,并且指导实地工作,它与国立各大学合作,举办夏令言语示范,教导学员,学员多是宣教士或宣教士之候选人。另一个团体是威克里夫译经会,代表宗教方面向教会说明这种工作,以获得经费上的支持。夏令言语训练学院候选人的资格为威克里夫译经会所承认。 此外有一个机构,就是森林飞行与电台服务(JUNGLE AVIATION AND RADIO SERVICE)给他们提供交通和通讯服务。从一九四四年起,这工作已成为普世性,有超过一千八百个正式的职员。 二七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伟大的改教运动领袖) 佚名 “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路德算什么?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什么人钉十字架。我不是,也不愿作人的师傅。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傅。”――马丁路德 历举世界古今人物,以一生事业而使世界历史为之焕然改观者,除耶稣基督,莫如马丁路德。路德在德国绍林吉森林边缘的埃斯勒本的一个矿工家出生。双亲都是思想简单、不拘教会礼节的虔诚信徒。但他父亲的精神志气非一般乡下人可比。路德也秉承父母的特性:刚毅、果断、无畏、粗犷、苦干、奋斗、保守等皆来自童年及早年在家和在校严厉管教的生活,形成他日后担受极克己的修道生活。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在廿一岁那年,他刚从大学拿了硕士学位,正要按父亲的心意迈向法律事业。他是在取悦父亲,但看来却不能取悦一个更高的权柄,他感到神的愤怒在他头上晃来晃去。“你怎能敬虔到一个地步,令圣洁的神心满意足?”他常这样自问。 一天晚上,当他从父母家中走回法律学院时,突然遇到一场猛烈的雷暴,闪电撕裂天空,而这个廿一岁的法律学生便哀求神饶命,起誓愿意进入修院以报答神的恩泽。两星期后他履行承诺,此举令父母失望,使朋友震惊。 他在修道院三年得到神学学士,继续任教兼研究而得神学博士。几年后,他被调到威登堡一所修道院,担任当地一所新建大学的圣经研究讲师。 在学时期,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他既醒悟,就立时回转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 当时的天主教教庭腐败,既对德国教会任意课税,又随意干预授任圣职,被剥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对教会的死气沉沉大感不满,所以一有人呼喊,就会唤起大家响应。正当路德开始教授神的话语―― 特别是“罗马书”及“加拉太书”时,他有了新发现:“义”不是凭行为而得,而是靠基督早已为我们成就的事;借着基督与神发生的新而喜乐的联系,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情愿遵从神旨意的新生活,因此路德发现罗马教廷的错谬很多。 一五一七年,教皇派人往德国售卖赎罪票。路德就在该年十月三十一日将九十五项条文钉在威登堡大教堂的木门上;揭露教廷的罪状。其人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十二条:“教会的真正财宝,乃是荣耀而施恩之神的最圣洁的福音。”他原想引起一场学术争辩,却换来了一场宗教改革。翌年,路德被召到奥斯堡国会听审,并命他收回前议。路德拒不遵命,向教皇请求“详加说明理由”之后,逃离奥斯堡。 在一五二零年,路德作了三篇划时代的论文,这要算是他最有成就的一年,他的领袖地位亦由此建立稳固。正当此时,教皇下旨逐路德出教,路德就引领威登堡大学的师生焚毁谕旨和几部教会法典,以示与教皇绝交。结果他又被传到沃斯木听审,在行程,民众莫不夹道欢送。会议上,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帝帮助,阿们。”在路德起身还乡一月之后,国会发出一道禁令,通辑路德。幸得撒克逊王想出妙计,派友人俘掳路德,将他隐藏在瓦特堡城堡中,使敌人无法找到。在这时期中路德仍从事著述并着手翻译新约圣经,译笔流畅,便于诵读。后来又花十多年工夫,将全部圣经翻译。 一五二五年,即路德在沃木斯作出震古烁今的勇辩后四年,德国农民之变引起分裂,南部一带地方的民众,对于路德所倡的运动,失去了同情。此时路德被教皇所追捕、被农民所憎恨、被宗教狂热者所侵扰;在某些情况,他觉得需要从头做起。还有什么比结婚和开始新家庭更适合?他想到,婚姻可以“取悦父母、惹怒教皇、使天使嗤笑、令魔鬼哀哭,和坚定他的见证。”就在四十一岁那年,他与凯丝?方波拉成婚。她本是一个修女,下嫁路德可能赔命,但这危险没有阻止她的决定。他们志趣相投,爱情稳固,并生了几个孩子。 路德一生经过重重波折,他的两个幼女夭折,使他心灵蒙上一道阴影,加上教廷煎迫,仇敌多如牛毛,过劳的工作引致百病丛生。某日他情绪极度低落,无精打采,不食不语,妻子见状不敢多问,只穿一身黑色衣服,路德不禁惊问:“你为谁服丧呢?”凯丝问:“我见你垂头丧气,我想大概是耶稣基督又死了!”路德十分惭愧,即刻振奋起来。 路德非常注意文学教育工作,一生发表的著作有三百五十多种。在教义方面写了“大、小基督徒问答”,作为课本,以启迪训练程度较低的人民。他认为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达圣经的意思则是好文章。正如他在其他作品中指出,所有信徒皆为祭司,他推翻解释圣经之权全操于教皇手中。他说:“基督既是万有之主,不受任何束缚;基督徒也有作万人之仆的义务,受所有的人管束。”在路德的见识中,自然还有许多细节尚待清理阐释,但他在基督教福音神学上早已为后人奠下基础。 路德在一五四六年二月十八日病逝于家乡埃斯勒本。他所引领的改教运动远远超越了德国和北欧,难怪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有无数的书籍关于这个伟大的改教领袖,不断出现,超过教会史上任何人物。 二十八 加尔文 (John Calvin公元1509-1564年)(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 佚名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加尔文是法国人,却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行政机构。他的成就在基督教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加尔文生于一五零九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律顾问。在当时社会结交了不少有地位的人。靠着父亲的影响力,加尔文竟能以十二岁的年龄接受了教会的职位;并带薪进入巴黎大学,那时他只有十四岁。大学里的训练,如拉丁文,哲学及辩证学等课程都为加尔文以后的成就立下了基础。十九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加尔文修读了法律课程。其实他所喜爱的是人文主义的文学。父亲逝世后,拥有法学学位的加尔文,便到法兰西学院专学希腊文,希伯来文。一五三二年,加尔文出版他第一本著作,不过当时的他只是一个研究人文主义的学者,对宗教兴趣不大。一五三二年至一五三四年这段期间,加尔文的生命很大的改变,他明白神的旨意必须顺服,自此基督教的信仰才成为加尔文生命中首要的位置。 当改教运动的兴起,法国受到影响,加尔文的思想也逐渐转向改教运动的行列。一五三三年加尔文的好朋友高波因发表教会改革言论而被迫逃离巴黎;加尔文也受牵连须离开,就回到家乡,放弃一切从教会所得的经济支持。 一五三六年,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在那里与法惹勒合作,希望作一番伟大的改教事业,不幸他们受到挫折,被驱逐出境离开日内瓦。加尔文逃至施塔斯堡,在那里共住了三年,成为一间法国难民教会的牧师,受到众人的尊敬,也得到很好的教牧事奉经验。此外他还努力写作,补充了《基督教要义》的内容,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圣经注释――罗马书注释。他还写了一本被称为抗议宗最好的辩明之作品。他的婚姻生活很美满,他的太太是他最好的伴侣,可惜在一五四九年便去世了。 一五三六年出版的《基督教要义》,是加尔文经过廿五年才完成的伟大杰作。在改教时期,内容分为:圣父、圣子、圣灵和教会等四部分,主要思想是从马丁路德和布泽尔思想出来,经过加尔文系统化,使成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神学巨著。这部作品可算是最能讲解基督教与基督徒生活的神学著作。这书的序言是以书信形式写给法王的。 日内瓦经历了一场政治革命,亲加尔文的一派取得了政权。在他们的极力邀请下,一五四一年九月,加尔文重踏日内瓦的土地。这一次他带着成功而来,便开展了伟大的工作。 其实加尔文只是日内瓦一个教会的牧师。但在他的引导下,日内瓦全城都变为一个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显得有规律。在加尔文的影响下,城市内的污秽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贫苦的人民,为他们谋取福利。 这些成功的改革,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到日内瓦生活。成功的背后,往往带来反对的呼声。加尔文严厉的治理方法,显然受到反对者的批评。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想迫使加尔文失败,但却不能令加尔文的工作停止。一位名叫白勒色的巴黎修道士,曾向加尔文的预定论攻击,这对加尔文的权威有很大的挑战,可以影响他在日内瓦的地位,经过一番努力,白勒色被逐出境,加尔文胜利了。此外,还有很多政治上的力量也希望加尔文丧失地位,但最后的胜利仍是属于加尔文。 一五五九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这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都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他的思想――加尔文主义;在改教运动中面对任何的反对力量时,它都能继续对抗和坚持。他在日内瓦所创的教会行政模式,亲手所创立的学院,以及他的圣经注释及书信等作品,都是基督教会历史的宝贵财产。 二十九 本仁 . 约翰 (John Bunyan公元1628-1688年)(世界名著的作者) 佚名 世界文学名著之中,有一本名“天路历程”,亦称“圣游记”的。一六七八年以英文出版,现在正翻译成多种文字(包括中文),且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此书的作者不是位受过高深教育的专家,而是英国一位小镇上的铜匠――本仁 . 约翰。他因信奉纯正的基督教而被囚,用十二年的时间在监牢中写成这本巨著。这书是他亲身经历逼迫的描绘,也是他与反对势力顽抗的战歌。 约翰生于英国贝德福镇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铜匠。当他受婴孩洗那天,父亲恰好翻阅到论及施洗约翰的经文:“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呢?因为主与他同在。”(路一:66)父亲本想使他受良好的教育,但约翰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跟一班粗野的孩子嬉戏,说粗话,所以在学时间不多。他少年时在一铜店中当学徒;十六岁从军,参加内战。当时指挥官想选出突击队员去突击敌人,选中了本仁 . 约翰。但有一位同伴艾尔逊认为自己乃单身汉,毫无牵挂,而约翰仍是一个孩子,若有什么不测,必使他的父亲悲痛欲绝,所以要求代替约翰。约翰起初不肯接受这样大的爱心,但终被艾尔逊说服了。想不到艾尔逊真的被敌人追击而阵亡。这件事既使他对这位朋友感激不已,又使他联想到主耶稣为罪人舍命,令他认识到这是出于神的保守,神必定有更重要的使命交给他,所以他应当善用余生。 战事结束后,他解甲还乡,重操故业。不久就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但她的嫁妆只有两本书和一个木瓢,这两本书却使他产生阅读的兴趣。妻子品善的德行使约翰改变了不少,只是他尚难除去惯用污言秽语咒骂人的坏习惯。有一次因遭到一位下流的妇人痛责而自感羞愧,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做一个严肃虔诚的青年。同时又承蒙纪福德牧师与他谈道,他获得心灵的满足――真正得救了。纪牧师逝世后,教会需要人接任,约翰就被任为传道。他讲道的特点是不拘形式与地点,随处都可聚集。他也时常到乡村讲道,由于他富想象力,很受欢迎,有人送他一个“主教”的赞誉头衔。 他的妻子生下四个孩子以后突然去世,他不得已在第二年(一六五九年)续弦。继室伊利沙伯也非常贤淑,她是约翰的贤内助,又是与他同奔天路的良伴。约翰在“天路历程”一书中把她述为“心慈”。 英王查理士二世登位后,强迫人民参加国教,禁止其它教派聚会,又不准他们的传道人讲道,违者拘禁。英国虽以基督教为国教,却硬定必须信奉法律所定的教义和敬拜规条;其中有保存旧日的迷信习惯,带有天主教味。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承认君王为教会最高首长。那些坚持以圣经为纯正信仰者对此不满,主张净化,故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不与国教妥协,有些被捕,有些处死,还有些被放逐外地,像北美新大陆就有他们开荒的历史。 本仁 . 约翰的教会不属国家教会,所以他没获授权讲道。在清教徒受逼迫时,曾有人劝他放弃讲道的工作,回老家去。他却认为如果因惧怕被捕而逃跑的话,会令别人以为他能言而不能行;若他受威胁时不敢坚守立场,会使弟兄们胆怯。他为了克尽己任,既不逃走,也不放弃讲道,任由巡警来把他捉去。国教牧师质问他怎能有权利讲道?他以使徒彼得的教训:“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回答。约翰为要对神忠心,拒绝别人善意的劝告而甘愿入狱。他听了宣判后毫不沮丧,且对法官说:“假使我今日被释放出狱,明天还是要照样宣讲福音。” 狱中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且受尽精神折磨。在狱中十二年,以结绳工作所得利润来维持妻儿生活,他的妻儿乏人照顾,生活贫苦。妻子在奔走上诉时,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丈夫答应不讲道。约翰曾几次获允许,短暂回家与家人见面,他就乘机暗暗地向人讲道。在被囚之时,他经常读圣经和弗克斯的血证史,心灵仍享自由。他说:“尽管别人把我的躯壳,困在铁窗之后加上锁炼,但我对基督的信心,能遨游星晨高天。”妻子探望他的时候,用纸卷当牛奶瓶的塞子,以供约翰写稿,然后回家保存。他用这方法竟在狱中写了十二本书和册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朽的“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出版后,于约翰在世之年已销售十万册。这书是用神奇而优美的比喻,说出人类内在和外界的试探与挣扎,令读者发出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对神的尊敬。书中描述一位名“基督徒” 的,游历各处以寻求真道。约翰曾申明此书乃属寓言性,但并非全是他想象得想来,乃是有神的灵启示。 一六七二年后,约翰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不远处讲道和布道。但约在一六七六年时又再度入狱,然而他始终不忘写作,因此后人也为他写了不少传记;而不少文学家也研究他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