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六] 三十九 穆勒 (George Müller公元1805-1898年)(信心的伟人)
佚名
穆勒 . 乔治于一八零五年生在德国普鲁士的一个村落里。他父亲是个收税员,为了使穆勒将来有个安稳舒适的生活,于他十七岁那年,就决定把他送到哈雷大学去读神学,预备将来当牧师。但那时穆勒尚未重生,仍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虽曾几次许愿,立志要放弃他的罪行,用功求学,但只靠自己的能力去做,结果毫无收效,且比以前更堕落。到他二十岁时,在一个家庭聚会中,他终于得到了重生,开始过着读经,祷告,追求圣洁的灵修生活,并羡慕为主作见证。最可贵的是他哪怕是最小的事,也带到主面前祷告,就是在每天读经灵修中,他也是以祷告的态度来读神的话语。同时神也在他心中施行恩典的大工,终于他愿献身为主传福音。一八七二年他到伦敦进入一间传道机构办的训练学院学习,并在假期周游传主的道。一八三零年与格罗夫斯小姐结婚。在往后的日子中,他常常为神所赐的太太感恩,因她能与他在各种环境中都同心合意地事奉神。他们夫妻每日同心合意的祷告,不但是婚姻幸福延长的秘决,更是这位信心伟人工作之推动者。 从开始传道,他便在属世生活的需要上单单仰望神,过着信心的生活,他主动放弃教会给他的薪俸,只放一只箱子在门口,让人自由奉献。而且决意不使人知道他是否需要,单单让主知道。有时他们手头只剩下几角钱,有时甚至穷困得不名一文,除了台上摆着面包干外,再没有钱多买一点其他食物,但他们心中仍充满了喜乐,充满了信心,以神的信实为粮。确实,穆勒在他日记中亲自见证说:主从未有一餐不赐营养的食物给我们。他也从不欠债,因为圣经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罗十三:8) 所以他要买什么必须用现款买,有几次他们没有足够的钱交租,只有专心依赖神,至终神又赐给他们,叫他们能按时把租金交清。 一八三四年穆勒创立了“圣经知识协会”,目的是为了从经济上支持圣经学校和主日学的教师,售卖圣经及送赠款给国外传道者。 但是穆勒的一生主要是奉献给贫苦的孤儿。因为当时英国那些贫民区的儿童过着非人悲惨的生活。许多儿童甚至从五岁就开始工作,而且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穆勒为此感到该凭着对神坚定的信心,来创办孤儿院,藉此向人见证,我们的神乃是过去、现在,以后永远活着的神,是永远信实、可靠、垂听人祈祷的神。穆勒以荣耀神的名为动机,自己虽不名一文,但他单借着信心的祈祷,不求助于任何人,便创立了第一间孤儿院。盼望能藉以使贫苦的孤儿得着温饱,并带领他们认识神,使他们得着救恩,能过着离罪敬畏神的生活。 为创办孤儿院,穆勒所付出的最大代价便是信心的祷告,首先他寻求神的心意,直到清楚明白这事是出于神为止。神借着诗篇八十一篇第十节告诉他:“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满足。”他把这节经文作为神的应许,求神赐下房屋、一千镑钱、及工作人员来照顾孩子,虽然开始时只收到十先令,但他充满了信心,神所赐特别的力量,因他感到这是属神的事。因此当他还没凑到够租房子的钱时便着手工作了,相信神会亲自供应这些孤儿的需要。真的,主感动弟兄姊妹们陆续供应孤儿院所需的金钱,家俱,日用品等,更有弟兄姊妹坚决不领薪金而在这将要成立的孤儿院服务。有个姐姐本以做女工的微薄收入勉强养生,且体弱多病,但当她得到一笔遗产时,她竟把所剩下的一百镑钱全然奉献给主,交给孤儿院,而自己仍然过着从前那种生活,穿著破旧的衣服,静静地做着女工。她与穆勒交通时说,是依照主的话做的,“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太六:19)“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路十二:33)主就这样凭他的信实和大爱,供足了孤儿院一切所需的。 一八三六年四月第一间孤儿院正式启用,次年就建起了第三间孤儿院,每天吃饭的有九十人,而主日学学校有学生三百五十人。因此他祷告说:“主啊,你仆人真是一穷二白,但只依赖你,对万人因你夸耀,不要使我蒙羞受辱,不要使人说,那都是徒有热心的,终归一无所有。”神对孤儿院的供应有他的各种方法,有时神许可孤儿院的经费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神喜欢人向他求。每遇到这种情况时,穆勒和同工们对神的信心不只无减反有增,神也每每垂听他们的祷告,使他们在急难需求中立即得到供应。有无数次早餐后便没有午餐的钱,但到午餐时,主又供应足够一百人以上的需用,而穆勒不让任何人知道孤儿院的缺乏,只不断地借着信心的祷告告诉主,神仿佛每天早晨都观察他们的仓库,按他们所需的来供给。一天有一对夫妇去参观孤儿院,他们认为必定是有充足的经费才办得到这样大的机构,而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的经费存在一间永不破产的银行里――天上。” 从一八四六年至一八七零年,穆勒陆续为孤儿院建造五座房子,收养二千孤儿。七十年中他的信心经常受严重的试炼,但神从不使尊重和依靠他的人羞愧过。穆勒除了负责孤儿院及圣经协会的工作外,他还到世界各国传道。确是一位信心的伟人。 四十 慕迪 (D.L. Moody公元1837-1899年)(美国著名的布道家) 佚名 在美国芝加哥有一间世界闻名的慕迪神学院,它就是用来纪念在一百年前,蒙神重用的一位布道家――慕迪 慕迪的祖先是清教徒,住在麻省,他在一八三七年诞生,四岁时父亲就逝世,家境贫穷,但他的母亲宁愿双手操劳,也不愿把九个孩子送给别家寄养,她所倚靠的,是看顾孤儿寡妇的真神。他既有这样的慈母而感到家庭的可爱,就从母亲学到呼喊神,和守信诺的美德。他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长大以后讲道时常有文法上的错误,但是他甘愿把自己无条件的献给神,所以能蒙神大大使用。 童年的他,个性粗犷、倔强、喜欢开玩笑,也很骄傲自负,做学徒时就想做一个赚十万元的成功商人,在波士顿上主日学后信主,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为了要发挥自己对商业上的活力和热忱,就去到芝加哥,做售鞋员,整天奔路,到处拉拢顾客,生意兴隆,后来成了鞋店老板,但神叫他舍弃生意,赚“得人如鞋”的工作。 开始时他一方面邀请青年人去聚会,又参加探访,散发单张,另一方面自告奋勇地请求教主日学。但是校长说他们只有十六个学生,竟已有十二个教员,如果他想教的话,就得自己找一班学生。于是下一个主日,他从街上找十八个“野孩子”。把他们交给别的教员以后,自己到外面再去多找,他买一匹小马,每主日骑马出去请学生参加主日学,有人叫他傻瓜,有人钦佩他的热心,他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拉夫”的天才。 后来慕迪和二个助手,用市政府的大会堂办自己的主日学,还是请街头孩子合作,其中有一长大以后做了芝加哥邮政局长,最后做美国陆军总司令。他们为预备聚会须要打扫,在他认为这和管理学校一样的是为神忠勤。他的学生增到一千五百人,他有了新教员,他不怕坏孩子,有一个十五岁的“蛮牛”,爱吵闹捣乱,被他抓到小房间锁上门,重重的教训一顿,这孩子后来很快地信了主耶稣。有一个学生的哥哥听说慕迪影响他的家人信主,写信恐吓要把慕迪痛打一顿,想不到回家时染了伤寒, 慕迪却去看他,结果化敌为友。他遇过很多类似的事,起初喜欢主日学人数多,但后来则着重于他们的得救。林肯当总统之后,曾去参学,并给学生们恳切的训勉。 在慕迪教主日学的时候,他还同时经商,后来内心起了重大的挣扎,他决定放弃商业,全力服事神,第一年全年收入虽然很少,他毫不后悔,宁愿抛弃每年数千元的进款,去过清贫的生活,好从事主日学和青年会的新事业,使之日后影响力巨大。当然这和好内助爱梅的劝告与帮助分不开的,爱梅是慕迪的主日学同工,她劝慕迪走窄路,生性好静,忠贞而漂亮,婚后住在简陋的屋里,不但不埋怨,并多方安慰其夫,说明世上幸福非金钱华屋,默默帮助写信管帐,从不出风头,难怪慕迪离世前轻声对她说:“你是我的好妻子。”可见慕迪一生是如何爱其妻子。 由于信主的人数激增,贫苦的初信者去华丽的教堂感到不自然,所以就成立固定的礼拜堂。他虽在百忙之中,从不忽略个人布道,每天起码对一个人讲耶稣。有一天夜晚,他问一个靠在路灯杆上的人是不是基督徒,这人发怒握拳想打他,叫他休管闲事。想不到三个月之后,这人在寒冬早晨找他,说自己想做基督徒,因为从那夜之后,他内心一直没有平静。 美国发生南北战争,就是林肯发动解放黑奴的战争时,他去到军队里面,向士兵传福音,因为这时战死的人很多,使他既感到救人灵魂的迫切,又收集了许多故事,对将来讲道大有帮助。战事平息以后,他访问病人,筹建青年会堂,以及许多通讯事务,使他一天没有五分钟时间安静准备讲章,所以感到心灵困乏,后来因他夫人患病,医生嘱他们作一次海上旅行,他们就访问英国,会见大布道家司布真,和信心度日的莫勒先生,而得极大的帮助。他从一位儿童布道家一连数日讲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得到启示,立志每晨四点钟起床祷告,读圣经,以神的话为一切能力的泉源。从英国得新灵力回来后,发觉福音信息虽大有感力;如果配上动人的音乐唱出,就像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他蒙神重用,神也给他预备一位音乐家孙盖与他同工,有一次在他讲“好牧人”的信息时,孙盖把火车里偶尔拾起来的一首圣诗,从心中配上曲谱立刻唱出,成为著名的“主寻亡羊”歌,使许多会众感动,悔改信主。孙盖本在政府任高薪之职,后辞去职务,用全部时间在聚会里唱诗服事主,吸引很多人来听道,成了美国宗教史中最光荣的一页。他觉得教堂所用的诗集和他们使用的不同,就想出版自己的诗集,起初出版商不肯发行,但他自己出钱印刷,以后销路奇佳,赚到百万美元,他本可受之无愧的取用,但却让别人用来在芝加哥建造一间礼拜堂。 虽然他已经蒙神重用,仍有三位虔诚的姊妹代祷,提醒他需要圣灵的能力,他谦卑的追求,在出席圣经会议时,他说:“这世界还在等待着神寻找一个肯完全奉献给他的人,好借着他行出奇事。”他好像以赛亚一样的说:“主啊,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在他离世以前说:“当你们看到报纸上慕迪逝世的消息时,不要相信,因为那时我是跨进永生不死的住所,带有一个不被罪沾污、并像主耶稣一样的荣耀身体。” 四十一戴德生(Hudson Taylor公元1832-1905年) 佚名 戴德生是中国内地会的创造人。他自一八五三年来华直至卒年,倾其毕生于中国福音事工。他对神绝对的顺服和信靠,给内地会的建树和中国教会的产生,带来神丰富的祝福。 戴德生出生在英国约克郡。他尚在母腹时,父母已将小孩奉献给主。做婴孩时,父亲天天抱着他,跪着向神祷告,小孩稍长,父母教他每日读经祷告,德生学会每日早餐前与黄昏时,走入自己房间去单独亲近神,发觉这是快乐的秘诀。德生自幼就常听父亲和爱主的朋友讲论海外布道,尤其是当时四万万人民的中国之需要,父亲感叹地说:“我们为什么不派传道人到中国去?这么多的民众,精明强干博学的民族该成为我注意的目标啊!”全家屡读巴彼得的书《中国》。此事深深印在小德生的心里,也就在彼时,他立志要来中国传道。 十七岁时,戴德生清楚得救。他渴慕追求主,要报答主的大恩。在一次祷告中,一种庄严深刻的感觉终于临到,他知道他的奉献已蒙悦纳,神的同在极其真切,他俯伏在地,心中充满对神无限的畏惧,又感到无限的喜乐。同年,他里面清楚神的呼召,忍痛舍弃爱情,坚决到中国去传道。 戴德生一生对神绝对顺服,在最危难时仍不失信心。一八五九年,亦即他在中国布道的第七年,派克医生因要事回英国,将宁波的医院和门诊转交给戴德生。戴德生经过恳切祷告,清楚神的旨意,那工作不是派克的,乃是神的,所以就凭着信心,挑起重任,医院里充满了病人,门诊很拥挤,面对此局面,戴德生之苦不言而喻,派克留下的经费只够一月的开支,戴德生有限的款项也快用完,可是接济始终不来。终于,他们开了最后一袋米,并且消耗得很快。戴德生镇定而满有信心地说:“主帮助我们的时候近了。”全院职工病人均拭目以待。果然,米未用完之前,一封信到了,里面附着一张五十英镑的支票。赠款的柏迦氏远在伦敦,一点也不知道医院濒临断炊,神感动他,将钱及时供应医院。 戴德生对神信心之大,正如他言:“既抓住他的信实,我们就可以进入中国内地各省;抓住他的信实,我们就能面对各种困难与危险,而操必胜的信心....作成神的工。”一八七六年九月,准备进入中国内地未闻福音之九省,几乎是不可能,然而,戴德生却带八名宣教士复去中国,拓展内地工作。当时中英关系紧张,许多人劝他作罢。有人说:“恐怕你一到中国,就要回来。至于派人到遥远省份,更是谈不到。”戴德生顺服神的感动,照原计划搭船往中国。尚在途中,李鸿章和英国驻华大使在烟台签订条约,准英国侨民在中国境内任何地方旅行或居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戴德生因着信,早知神必为他们打开福音方便之门。 戴德生对神的爱亦体现在他对中国失丧灵魂之爱上。他初来华时,常遭地痞流氓之欺凌,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别人都有枕头的地方,但是戴德生游行布道,遭人歧视拒绝,甚至不得不夜宿街头庙前。为要方便传福音,他不愿别人之误会和轻视,毅然改着中装染发蓄长辫。一八六六年,扬州的绅士反对西人住在本城,他们诬陷戴德生及其同工,鼓动一群地痞流氓闹事。暴徒冲入他们的住处动武,李德教士为救戴夫人,眼被一块砖击伤,戴夫人从二楼跳下,摔伤脚,流很多血,女秘书跳楼时伤了左臂。他们的东西几乎被抢光。戴氏去请来官兵,暴徒才离开,但官兵一走,暴徒又至,如此几番,受尽煎熬。事过后,戴德生和大家满心感谢,因为被算是配为主耶稣的名受辱。一点无报复之心,也不要求赔偿,只盼望早日再回扬州传福音。哪怕性命受威胁,都不能动摇他向中国人传福音的心志。 确实,他把生命也为中国舍了,他的子女中,有二男二女在中国夭折,他的爱妻亦病死于中国。他并不是不爱惜幼嫩的子女,他并不是忍心让爱妻积劳成疾,乃是他的心为内地无数未得救的灵魂所焚烧。 基于这焚烧的爱,戴德生创办了中国内地会。内地会并不在基督之名已被传开之沿海城市传福音,而要深入内地,叫没有听见的人得知神的救恩。在经济上,戴氏坚持不求助基金,不向人募捐。他说:“出来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仰赖神的供应。你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加给你们了。”他的信心是大的,神给内地会的祝福更大。戴氏第一次从英国回中国时,带来二十二位男女宣教士同工。不到九年,内地会已在中国设立了五十个教会,训练了不少中国同工。到他离世的一年,内地会宣教士已增至八二八名,散布中国十八个省份,北至蒙古,西至西域,西南至云南。信而受浸者达二五零零人。由于戴德生在各国的演讲,美国、德国、瑞典、挪威、瑞士、芬兰、意大利等国均有宣教士响应及加入。戴德生给内地会;带来极大的祝福,一粒麦子落在地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内地会宣教士继承戴氏遗风,多不畏艰难,工作深入穷乡僻壤,给中国教会带来莫大的祝福,传道者数以万计。戴德生以他牺牲的爱,为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神的信心和对中国教会的卓越贡献,永垂教会史册,为后代信徒之表师。他的一生证实了他的名言,“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四十二卜维廉 (William Booth公元1829-1912年)(救世军的创造者,穷人的挚友) 佚名 在一八二九年四月十日,英国诺汀汗的一个贫穷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婴儿,名叫卜维廉。他在十三岁辍学,到一间“当铺”做六年学徒;生活和工作都在贫民窟中,穷困与悲惨跟那里的人结了不解之缘,他在当铺等于靠穷人的不幸而赚钱,所以令他痛恨这一切。 由于他常与一位和蔼可亲的表兄接近,而表兄当补鞋匠,是得胜的基督徒,他便随他去循道会听道。在他父亲死时,他体会到人有永远不死的灵魂。究竟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死亡呢?他明白为今生与来生,必须与神有好的关系,不是守一些教条,而是要离弃一切的罪,过基督徒生活,更要极力救人灵魂,不恋世俗,大胆地为基督作见证。 他和朋友带一张椅子去平民区街头布道,使那些听众从这个十七岁的青年口中,知道耶稣的爱是非常真实。他也带一些衣衫褴褛的穷孩子去教堂听道,哪知牧师叫他们坐在别人看不见的位置上。这使他非常痛心,也在他心里撒下创立救世军的种子。 学徒生活结束后须找工作,但他等了一年都没有成功,幸得一位后来成为救世军军官的同情者所支持。那时循道公会闹分裂,他应其中一班改革派之聘,担任三个月的短期工作,哪知就在他讲道时遇见一位和他志趣相投的少女,尽管他毫无经济基础,但因双方的了解与同情,终于结为夫妇;他夫人后来成为他事业上的良好助手。婚后他们同心合意地事奉主。他妻子除了写论:“妇女工作” 的小册以外,也应邀讲道,因为她服从天上来的启示。她邀请会众要被圣灵充满,追求圣洁。 他把内心对神的热爱,以及劝罪人悔改,接受主耶稣的热忱完全倾倒出来,有时精疲力尽,他妻子用同情、信心,和祷告支持他,所以持续好几个星期的聚会都挤满了会众,教堂中有二千人,门外还有几百人。布道会结束时,他举行一次爱筵,劝大家除去一切拦阻,让圣灵作工,使更多灵魂可以得救。他后来请祷告的人组织一个旅行队,聚会前在街头唱诗,短讲,警告罪人,并邀请人参加聚会,所以救世军后来有露天布道的工作。 由于新循道会总议会不同意他专做布道的工作,他乃凭信心而辞职,寻求神的带领,进入那些从未踏入教堂的群众之中, 一家好似过帐棚的生活,飘流无定,有时经济缺乏,他们曾租戏院,马戏场等地布道,后来去伦敦贫民区工作,那里多文盲,有堕落的妇女,生活邪恶,正是神要他拯救的失丧之人。他邀请一批助手,组织一个“基督徒复兴会”,在三年内成立十三个布道所,并出版自己的刊物。在他需要一个总部时,有位慈善家愿负担费用,但要求布道团照他的意思做,这使他体会到其中的阴险。因为神的工作,靠神的方法与供给,乃是绝对的原则。他拒绝之后,神也确使他买下一个市场作总部。 一八七八年,这布道团健全成长,有三十六位传道人,他们庆祝十三周年纪念时,认为自己是攻击恶势力的武装军队,在草拟报告中,他把“基督徒布道团是悔改工人所组织的一支志愿军”之中的“志愿”二字改为“救世”,大家一同壮严肃穆的起立表示赞同,他的夫人并制定红蓝黄三色的军旗。红色代表主所流宝血,蓝色表示圣洁,黄则表示加力的圣灵之火。别人以开玩笑的方式称他为这军队的“大将”,他起先怕被误认为太自负大胆,但别人认为这是名符其实,因为军队需要统帅,现在的救世军都穿著制服,有军阶之分,但不是属世的军队,也不作属血气的争战,乃是像主耶稣一样,背负十字架,与属灵的恶魔战争。 救世军工作的开展,魔鬼就耸动许多人大肆攻击。例如:英国酒商因许多人信耶稣而自动戒酒,曾有酒馆老板想贿赂救世军女军官,请他们向别处工作而未能成功,就从楼上向他们泼水;还有个大城市市长是酿酒商,酒馆主人招聚市井匪类,叫他们醉酒后去袭击救世军,警察受酒商影响,不出面干涉,但救世军人毫不报复,仍继续聚会。这事态蔓延到英格兰,与酒商勾结的法官与警察不但不主持公义,反把救世军人员逮捕,认为他们在街头唱诗宣讲救恩是扰乱社会,把他们监禁。有教会及报章也反对他们的作法,认为他们是破坏分子。 但是神的道愈受逼迫,越是兴旺。许多国会议员感到事态严重,就在国会中质问内政大臣,因没有秉公裁判,就把几宗不公正的案件移到博学的法官去重审,申了他们的冤,因系救灵魂之宗教热诚,导人离恶向善,丝毫没有违法,其实扰乱他们之人,才当受处分。也有些地方的百姓反对当局,作救世军的声援。结果福音的大能在全国得胜;救世军不单在英国,也向海外进军。及至他们的军队攻进其它许多国家之后,他妻子才先他离世。他到八十岁的时候双目失明,体力虽衰弱,仍呼叫救世军人与罪恶和贫穷奋斗。直到八十三岁离开世界,他临死以前还纪念中国有广大需要。在他息了劳苦以后,救世军也传到我国。 他的儿子卜邦卫是他得力助手,接续他统率全军十六年,因健康衰退而由爱德华继任,再后由他的三女卜婉懿接任,这可以证明他们全家同心合意事奉神。 四十三 范妮 . 罗斯比(Fanny Crosby公元1820-1915年)(盲眼女诗人) 佚名 范妮 . 克罗斯比于一八二零年生于纽约的一个小镇,家境困难,父亲早逝,母亲须背负生活重担,故范妮自小由祖母照顾培育。范妮并非生下就盲眼,而是生后六个月被庸医用错药物致使双目失明,幸亏有这位爱主而慈祥的祖母,常常告诉她神所创造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广大,美丽。她知道这位孙女永远不能用肉眼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因此希望她从小就能运用幻想去观看宇宙的奇妙,可以明白日出与日落的概念,长夜中闪烁的群星,夏日的彩云,雨后的彩虹,甚至用她的听觉触觉,结合鸟语花香去鉴别它们的名称和颜色。更宝贵的是范妮从祖母学会了怎样敬畏神的道理,祖母鼓励她背诵经文,把神的话记在心中,使她能背诵许多诗篇,箴言,路得记,及大部分的新约圣经,至于圣经故事也一一牢记。论及圣经,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所尊敬的书啊!你给我多少安慰。我童年时的良伴啊!你对我比宝石还珍贵。” 渴慕进学校读书的范妮,受限于学费之昂贵,只有在祷告中向天父说明自己的心愿,虽然困难重重,终于神听允了她的祷告,被送到纽约盲人学校读书了,便毫无犹豫地选择诗学。初时,她的教师并不鼓励她写诗,因为觉得这要花太多时间去学,所以不时将她手中的诗集抢走,而指派她其它的一些课业。这令她很不高兴。还是后来有一位专家来考验这间盲人院的学生,考完之后私下对教师建议:“要好好教导范妮,多多鼓励她,欣赏最好的诗篇,将来会发现她非凡的天才的。”她委实极得意,因大家都夸奖她,但有位教师忠告她:“别人夸你好,不要太得意,称赞太多对你可能只有害处。”她也指出她诗中的好些弱点,她听后流泪地衷心感激他,表示今后加倍努力学习。她小时就爱听雀鸟歌唱,溪水长流声等等,她觉得这些都在赞美创造的主宰,想不到她自己所写的诗,以后被人配上曲谱,在聚会之中唱颂,并且被翻成多国的文字,包括中文。她赢得普世喜爱的第一首圣诗是:“恳求救主格外垂听”“Pass me not, gentle Saviour”(颂主圣歌一五六首) 她在这间学校读了十二年,大部分时间研究音乐,艺术,与文学。毕业以后留在学校教书有十一年。她有耐性,又明白学生的难处,因为她自己也是盲人,所以学生都很爱她。 有一天,一位宣教师回美国渡假,告诉范妮一个有趣的事实,在韩国遇见一个瞎眼的小女孩,她不会写诗,却会唱诗,被称为“小盲女范妮”。因她很喜欢唱范妮的诗歌,所以吸引很多听众归主。 圣乐家杜安(Doane)先生有一次请为他所写的曲子配词,先把这曲调弹奏一次后,她立即颖悟,回到房里随这曲谱的高低旋律,想象在耶稣的膀臂之下非常可靠,于是写成一首“安稳在耶稣手中”圣诗。她有时访问教会,向贫苦者讲道,一个十八岁青年在母亲死时曾应许将来在天堂再见,但现在行差踏错,他和范妮谈了许久,终于悔改归主。她从这经历写成“拯救那灭亡者”圣诗。 范妮所写的诗,有许多是她的经历,有它的背景,有一首“全路程我救主领我”“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不是她的最后著作,却说明信主之人一生有主引领,在试炼之中也有平安,有神恩典,洋溢着感恩之情。她一生因相信仁慈的主,按神奇妙的旨意,分派这盲目者去做圣工,所以她从不怀恨使她瞎了眼的医生。 在盲童学校时,范妮与一位盲乐师阿尔士丁Van Alstyne结婚。她一生曾写圣诗八千四百四十首,享年九十四岁。 四十四 剑桥七杰(震憾时代的七位宣教士) 佚名 “我已撇下凡百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世上福乐名利富贵,本已对我如粪土,....”这首歌是赵君影牧师的心声,也是剑桥七杰的心声。 他们都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各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有的是全国著名的运动能手,有的是贵族,有的晋身为军官,但至终他们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今生的名利,美好的前途,而踏上一条艰辛的路――往遥远的中国开荒布道。 纵然有人怀疑,有人讽剌:究竟他们怎样和艰难的中文奋斗,究竟在一个与基督教文化断绝的国家,每天接触着无知,迷信,拜偶像的人群,他们的虔诚能持续多久?但至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后。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日,他们从伦敦远赴中国的行动,大大震憾了那个时代,直至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影响仍不稍减退。 板球手施达德 查理 . 施达德(C.T.Studd)出生于贵胄之家。他是剑桥的板球校队,甚至是板球队的队长。无论是打球、投球,在当时他都是首屈一指。投球方面,他更打破全国的记录。 然而就是在他板球如日方中的时候,他放下了板球,决心前赴中国传扬主名。他的决定引起了大学的骚动,但他感悟到:“救赎意即‘买回来’,所以如果我属于他,而我还占着不属于我的东西,那我就是贼,否则我就该放弃一切而完全归神。当我一想到耶稣基督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为他放弃一切,又有什么难呢?” 其实,施达德从未考虑过往海外宣教,他觉得英国已经够大了,但当他清楚确实神要他往中国时,他却毫不犹豫,将板球的专诚全放到基督身上。 抵达中国后,他先后在太原府、上海、平阳、隆安府等地作传道工作,并于一八八八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丝丽 . 施德活小姐结婚,婚后四个小孩子也相继在中国诞生。由于健康恶劣,施达德不得不在一八九四年举家迁回英国,后来圣灵又催迫他往印度传福音。至一九零八年,他正计划重回印度,神却奇妙的将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 虽然施达德不是终生留在中国的工场,但他却一生未离开过宣教的事奉。他开拓了非洲工场,且成立了环球福音差会,协助更多工人往非洲禾场收割。 司米德软弱变为刚强 司米德(Stanley Smith)一直在中国北方工作,他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讲道。死前一天晚上,他还讲道,一九三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在苏州逝世。 有谁料到这样一位爱主,爱中国的宣教士,曾经是生活放荡,灵性浮沉不定的软弱基督徒? 他父亲是著名外科医生。司米德虽然十三岁已接受救主,但他一直陷于灵性的低潮。在剑桥念书的日子,他仍喜爱玩乐。虽然他热爱草地网球,游泳,骑单车,还是划艇手,但他仍感到生活无聊,不满足和没意思。他自认是个失败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将自己全交给主,他生命才有转变,司米德很快就投入直接的事奉,一连串的露天聚会、下午茶点、医院探访、访问贫民。他还得着新的负担,就是到国外宣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软弱,灵性总是暴涨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会流失,但他完全没有属灵的能力。即使当牧师,也只是一个平庸的牧师。 在一次和弟兄的交通中,他发现他受自我意志的拦阻很大,他只喜爱基督徒的活动,但最后的方面,他仍想自己决定。于是当晚他在日记上写上:“我必须把自己完全献上。” 他本来可以留在剑桥或往铝瑞得理学院接受圣职人员的训练,但最后他确定了中国是他一生的事奉,他也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 西瑟.亚瑟端纳两兄弟 西瑟端纳(Cecil Polhill-Turner)排行第二,亚瑟 . 端纳(Arthur Polhill-Turner)排行第三,他们也是富家子弟。父亲是上校。按照当时的传统,二子要当骑兵,三子则作家庭牧师。 亚瑟 . 端纳虽然知道自己将来会当牧师,但他的生活丝毫不检点,他爱赌马,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布道会中,他才真正决志。从此,他彻底与马、牌、舞断绝。他是校际运动的代表选手。他仍努力学习和运动,但他目的是藉此见证基督。在七杰中,亚瑟 . 端纳是第一个蒙召往中国的。他一直在四川传福音,庚子拳变与辛亥革命期间,他都在中国。 二哥西瑟是骑兵军官,又得过足球奖章,但他清楚神并非要他稳步地爬上陆军元帅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国宣教。他的摆上并非受弟弟亚瑟影响,原来自从他独自参加“中国宣教士聚会”后,他就决定去中国传福音。曾有一位长老极力劝他留下,原因是骑兵队很快就有机会遣往印度,在那里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拦阻他,但西瑟毅然放下了升迁的机会,却远征中国山西,后来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炮兵少尉何斯德 剑桥七杰中,只一个军官是炮兵少尉狄克逊 . 何斯德(P.E.Hoste),他受戴德生的影响很深。当他正考虑宣教工场的时候,戴德生写的小册子深深地感动了他:“中国三亿八千五百万人民(这是当时的人口数目,现时是十亿)在死荫幽谷中,没有机会接触福音,回头想想我们元帅的命令,‘往普天下去,把福音传给万民。’....面对成群走向灭亡的人,还能袖手旁观吗?”中国也开始成了他的负担。 起先,当少将的父亲对他往海外宣教加以很大的拦阻,但后来父亲竟写信告诉他,不再阻挠他,这令他更清楚神的呼召。 戴德生曾向他强调远赴中国的危险和孤独,但何斯德毫不畏惧。想不到他后来还接续戴德生,作中国内地会的负责人。抗战时,他曾被日人拘禁。他在中国住了六十多年,直至逝世前一年才离开中国,返回伦敦。 牧师成为宣教士――凯巴 威廉凯巴(W. W. Cassels)在剑桥毕业不久,就成了英国国教副牧师,他在贫民中工作,然而神让他看见他的工场并非英国,而是遥远的海外。自从他感到海外宣教的呼召后渐渐地清楚神赐他的负担是中国。 但他要往中国的决心,很快就受到考验。他母亲竟然亲自找戴德生,请求他不要接受凯巴作宣教士,原来他母亲有七个儿子,而凯巴是她唯一留在英国的儿子。结果是神自己挪开了这些障碍,最后他母亲竟写信给戴德生:“这条路已够艰难,如果我加以阻挠,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儿子的坏母亲?....神己带领他走上这条路,虽然不合我的意,但我须跟上,愿神赐福他,也赐福你们的工作。” 凯巴先在上海,然后往中国西部,直至一九二五年逝世,他很少离开这里。 宁肯宣教,不要大笔财产――章必成 章必成不只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弃了大笔财产。当他在中国宣教的时候,英伦的大哥,由于没有儿子继承业务,想给章必成大笔财产,但条件是要他放弃中国,放弃宣教,回英国打理房地产业,章必成毅然拒绝了。他宁愿镇过镇、村过村,艰辛地旅行布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热的天气中,和戴德生走了近一千哩路。他爱中国的热诚,甚至感动了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了,也加入中国内地会,而他自己也就是死于儿子的宣教站――中国宝宁。 章必成是大家庭中的三子,父亲是男爵。自少他就在基督教活动和敬虔的气氛中成长,但他却徒有基督徒的外表而无属灵的实质。在慕迪布道会真正信主后,他也曾一度软弱。幸好,这只是短暂的情况,退后反倒叫他更迈向前,以后他更爱主哩!而神也就拣选了他完成他所托负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