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 从诗歌中看赵孟頫的人格魅力
唐 郁 文
唐代杜牧写过一首咏史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遗物折戟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用反弹琵琶手法,点出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那后果不堪设想。打捞古典诗词中的尘封往事,评价许多人与事,进行古文化的钩沉,自将磨洗,认取前朝,在今天看来,似乎很有必要。这里借点笔墨想说说赵孟頫,尽管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他,总不能炒他人的冷饭,我们要去重新认识赵子昂,我想先得从《桃花扇》说起,这里的侯朝宗与雪松道人处境有很多相似之处。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剧本是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逼使作者恪守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原剧是,不久清兵南下,方域出狱,随张瑶星往栖霞山。香君趁乱出宫,也随人入山。侯李二人在祭坛相遇,张道士以国恨、家仇之言点醒他们,二人双双入道。全剧在一片悲歌声中结束。无论人物感情刻画,还是故事情节,从深度和广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国学大家王国维和梁启超对此都有极高的评价。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桃花扇》是抗日战争时期,经过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改编过的剧本,他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的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结尾是李香君自尽,侯方域降清。改编者雄辩地展示出动荡和腐败造成南明王朝终将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女才子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放射出特殊光辉的妇女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们由此答出这样一个结论:忠臣孝子是历代士人的终身追求,最怕背上逆子贰臣或乱臣贼子的丑恶骂名。
从宋朝至换元代,明朝变幻为清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特殊的阶段,但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的少数民族(靠骑射而至强的彪悍的游牧民族)金族和清族的皇权取代大汉民族的封建统治王朝,虽说封建体制没有变,但在当时的汉民族人们的思想上,总是感觉到心理纠结,认为“山河破碎,亡国失君”,因此,赵孟頫在他身后的700多年中,他的声誉一直受到损毁,他的书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贬低和忽视,他的历史贡献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于赵孟頫出仕于元朝,成为贰臣。与唐代的颜真卿和明末清初的的黄道周相比,赵孟頫的行为自然就属于“变节事敌,猥琐无骨”。由此,后人总是以“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或“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见清代冯班语)来评价他。总把他当成“侯方域”式的人物。连傅山(由明到清的著名书画家、山西医家),也对国破之恨无法释怀,转而变得对事敌的赵孟頫极为鄙视,容不得赵孟頫的贰臣行为。他甚至告诫子孙:“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连康有为都竭力贬低他,要后人“勿学赵董流靡之辈”。而事实上,这些评价都错怪了赵孟頫了!今天,我们看问题不能只是从大汉民族文化的视角上来全盘否定金元帝制。要从大中华全民族文化的视角上来肯定封建王朝更迭也是社会的进步,因此不能光以大汉民族狭隘的爱国主义视角看待赵孟頫问题。不管你怎么说,在世界公认的22位中国文化科技名人中,湖州就有赵孟頫和他外甥,著名书画家王蒙;在历代有名、有事迹可考的四万多名画家中,也只有他、王蒙和南唐董源、南宋梁楷、清初朱耷等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作环形山的命名。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他置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论证,而不能拿今天的眼光和要求去规范他。笔者粗略管见赵之留世诗歌,总觉得赵孟頫有着潜在的、非常人可比的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潜在的亡国恨,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无论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层面上看,还是从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层面上看,赵孟頫都不是个猥琐委靡的角色。他虽然不能与宁死不屈的抗元之士文天祥、谢枋得相比,但其人格也堪比同时代的王冕,明末董其昌、张瑞图,清初王铎、石涛等辈要高尚得多。看元史乃知赵孟頫入仕事元实出于迫不得已,继而终身感到如负重罪,内心痛苦罪出。在赵孟頫《雪松斋集》中卷二至卷五的四卷中,留给后世的四百六十四首诗歌,无不充满惆怅、苦闷、忧愤之情。先看《赵孟頫文集》卷二中的一首《罪出》: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願,丘壑寄
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網,宛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
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病妻抱弱子,骨
肉生別離,丘壟誰為掃。愁深無一語,目斷南雲杳。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
赵孟頫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年)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年轻时当过真州司户参军的小官,南宋灭亡后闲居在家,发愤苦学,以谋进取。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 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却常称病不亲政事。元贞元年(1295),因元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这首《罪出》,从诗题就可以看出,他把自己当做“戴罪之人出仕为官”,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忧愤,把为官喻为“小草”;把自己的生活处境喻为“昔为水上鸥,今为笼中鸟”,为官的生活是“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壟誰為掃”甚为“慟哭悲凉”。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中的“丘壑”和“丘壟”两个词,前者为远大抱负,胸怀远志;后者指赵宋祖坟,又有谁还会再来祭奠大宋王朝的祖坟呢?内心的痛苦和怨愤,溢于言表。再看下面一首《自释》:
君子重道义,小人贵功名。天爵元自尊,世纷何足荣!乘除有至理,此
重彼自轻。青松与蔓草,物情当细评。勿为蔓草蕃,愿作青松贞。
在这首诗里,作者似乎告诫世人别做荒蕃的蔓草,追逐名利无骨的小人;在世纷中要做顶天立地的青松,做重道义的君子。孰重孰轻,取舍自有至理!对金元朝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最能体现他的爱国情操的,是隐含在《岳鄂王墓》诗中的感叹:
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诗人目睹岳飞坟墓上荒草凄凄,石兽破败的景象,指责“南宋王朝君臣放弃江山社稷”,并以东晋王朝相比:“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强烈谴责南宋腐败王朝,态度非常鲜明。觉得使中原父老百姓苦苦盼望大宋王朝的旌旗,杭州西湖“不胜悲”的水光山色不再是“晴方好”了,正如岳飞《满江红》中说的江山社稷剩下的只能是令人“空悲切”而已。类似这样的诗,还可以看到一些。就这些也足以说明赵子昂并非逆子贰臣或乱臣贼子,也并非人们所想象的“变节事敌,猥琐无骨”。元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缀耕录》中说:“岳王墓诗,不下数千万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一个孱弱的知识分子在强权政治的逼迫下,能心系江山社稷和关心民间疾苦,假装称病回归故里,不愿亲政,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层面上说,有拳拳的爱国之心这也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二、重农耕事桑麻,具有强烈的农本意识。
赵孟頫一生写过很多有关吴兴农村农耕、鱼桑、麻织的生活小品诗。如《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共二十四首,分耕十二首和织十二首,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序列排下来,每首诗都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和蕴含做人的哲理。信手拈来摘录两首如次,《耕六月》:
当昼耘水田,农夫亦良苦。白汗洒如雨。匍匐行水中,泥淖及腰膂。新苗
抽利剑,割肤何痛楚!夫耘妇当饁,奔走及亭午。无时暂休息,不得避炎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