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将磨洗认前朝
----- 从诗歌中看赵孟頫的人格魅力
唐 郁 文
(接上页)
谁怜万民食,粒粒非易取。愿陈知稼穑,无逸传自古。
这和白居易的《观刈麦》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没有亲历体验过或在田边地头亲眼见过农夫在炎热的夏天,在炎炎烈日下,农夫挥汗如雨,匍匐在闷热的稻田里,耘田耙草忍受着背晒脚烫的煎熬苦楚,忍受如利剑似的稻叶的割肤之痛,多么痛苦!男子在地里耕种,他们没有时间休息,哪怕是酷暑也不能暂时避一避,饭也是妇女送到地里给他们吃。农夫这样辛苦,可是有谁怜悯他们呢?没有对农家生活疾苦的深切关心,没有对农事生产的熟悉程度是绝对写不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和栩栩如生画面的描写。再看一首,《织六月》:
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田家五六月,绿
树荫相蒙。但闻缲车响,远接村西东。旬日可经绢,弗忧杼轴空。妇人能蚕
桑,家道当不穷。更望时雨足,二麦亦稍丰。沽酒田家饮。醉倒妪与翁。
诗中描绘的是农桑时节,村东村西的农妇养蚕、缫丝、抽丝、纺线、织绢的一派繁忙景象,同时也烘托出夏粮丰收后的田家乐事。缫丝是年轻姑娘家干的活,从“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可见农村小姑娘体态之美,动作之熟练、敏捷,其神态跃然纸上。吴兴一带,是著名的湖丝产地,历史上最有名的“辑里丝”就出产在这片土地上。一到蚕桑大忙季节,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但闻缲车响,远接村西东”,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摆开了蚕桑“大会战”的架势。能干的家妇,“家道应当不会穷”正当大小麦丰收季节,“沽酒田家饮”,却醉倒了她的婆婆和阿公。作者之所以竭力描写农事之忙和农家之乐,以及对蚕桑麻织的熟悉和关心,对农民生活疾苦的忧虑和同情是原出于对农耕的重视,具有强烈的农本意识。作为当朝一品大官的赵孟頫,没有这种强烈的“天人合一”“以农为本”的思想意识,是绝对不会去过问桑麻农事,也写不出这样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似乎“宠辱皆忘”,把自己快乐融入在农家乐里,体现真正的与民同乐。确切地说,也为我们今天的基层“领导”所汗颜!
三、歌颂见义勇为,企求社会的安定团结。
赵孟頫从南宋萎败,元兵大举入侵中原的乱世中走过来,深知“人心思安”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但是,对于南宋末年的腐败政治,赵孟頫是十分痛心和失望的,他在《绝句》诗中写道:“溪头月色白如纱,近水楼台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用南朝陈后主不理朝政沉湎于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从而被隋所灭的史实,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作者还借用吴王被越国所败的历史教训来暗指南宋朝廷的悲剧,《乌夜啼》:“吴王国破歌声绝,鬼火青荧生碧血;千年坏冢耕狐兔,乌衔纸钱挂枯树。骷髅无语满眼泥,曾见吴王歌舞时,乌夜帝,啼为谁?身前欢乐身后悲,空留瑟怨传相思。”腐败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根本原因。作者热切希望有“节义”的热血“男儿”能站出来,见义勇为,力挽狂澜,根治社会,祈求社会的安定。欣赏下面这首富有情节的《烈婦行 ( 并序 )》:
至元七年冬,濱州軍士劉平之戍棗陽,與其妻胡俱道宿車下。平為虎所得,胡起追及之,殺虎脫其夫。吾聞之中原賢士大夫如此,乃為感激慷慨,作《烈婦行》以歌之。 客車何焞焞,夫挽婦為推。問君將安去?言往棗陽戍。官事有程宿車下,夜半可憐逢猛虎。夫命懸虎口,婦怒髮指天。十步之內血相濺,夫難再得虎可前。寧與夫死,毋與虎生。呼兒取刃力與爭,虎死夫活心始平。男兒節義有如許,萬歲千秋可以事明主,馮婦卞莊安足數。嗚呼猛虎逢尚可,甯成甯成奈何汝!
面对祖宗江山像个病入膏肓的老者一天天的溃烂下去,不难看出诗末几句的感叹,作者是有感而发,“男兒節義有如許,萬歲千秋可以事明主”分明在感慨朝廷缺少的就像胡氏这样有“节义”的“男儿”。当然,社会的安定更需要的是有敢于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壮士,给力于造势。下面这首《孔道輔擊蛇笏》就是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警示诗: 以笏擊蛇有孔公,義與段公擊賊同。事之鉅細雖有異,正氣憤激生于中。偉哉
孔公聖人裔,豈聽妖邪亂民志。即今槐木一尺強,氣象凜凜含風霜。子孫守之慎寶
藏,絕勝象牙堆滿床。
故事出于宋真宗祥符中(约公元1013—1017年),龙图阁待制孔道辅佐幕宁州,为军事推官。道辅为孔子后裔,才华出众,胆识过人,遇事往往有卓见。 当时,宁州天庆观真武庙出现一条大花蛇;出则不避来人,或伸颈吐舌,或品食供物;人皆以为“神蛇”。此事惊动宁州地面,天天人拥车往,焚香拜祭。州刺史而下所有官吏,都是早晚前去拜祭。一日,孔道辅路经殿前,见状愤怒,说:“蛇惑吾民乱吾俗,杀无赦!”于前健步登阶,“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惊慌失措,目瞪口呆”。 此事传开去,人人惊服,宁州社会秩序也变得井然有序了。当时,赵孟頫借事发挥,以赞正气说,“岂独毙一蛇而已!轩阶之间,有罔上欺民先意顺旨者,公以此笏击之;朝廷之内有谀容;妄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击之。夫如是,则轩阶之下不仁去;庙堂之上无奸臣;朝廷之内无妄人……”赵孟頫写此诗是借孔道辅“氣象凜凜含風霜”的事迹,以弘扬社会正气。这种社会的正气,“子孫守之慎寶藏,絕勝象牙堆滿床”其社会意义可想而知。
四、仕途坎坷忧患,热爱乡土的眷眷乡情。
元廷一请赵孟頫出仕。赵氏此时无意出山,在《赠别夹谷公》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意向:“青青蕙兰草,含英在林中,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 对于南宋的灭亡,赵孟頫内心是悲伤的。他痛恨那班“轻社稷”的南渡君臣辜负了中原人民的希望,致使国破家亡。至元十九年,程钜夫初下江南时,便遇到被蒙人抓住而送到他面前的赵孟頫,迫其入仕。赵面对程钜夫答辩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頫贯已为微、箕,愿容某为巢、由也。”表示自己愿像巢父、许由那样隐居。“钜夫感其义,释之。”这是元廷二请赵孟頫入仕。直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即恭帝降元已经十年,元帝在全国的有效统治已是既成事实,江南遗民的抵抗早已被镇压下去,时局相对稳定。行台治书侍御史程钜夫,再受元世祖忽必烈的派遣,赴江南“搜访遗逸”,得二十四人,赵孟頫居于首先。刚刚三十三岁的赵孟頫与年老的钱选、郑所南、周密等人情况不同,他身为宋室后裔,且名重才高,他若出仕,极有利于元世祖的统治;若不出仕,就会老死山林,而且他一而再推辞了元廷,如果再而三拒绝,便有杀身之祸。赵孟頫作为元代地位最为低下的 “南人”,三请出山,却能够官至一品,名满四海,这在元代历史上独一无二。因此遭到朝廷上下的嫉恨和排挤。据元史记载:“子昂仕元,極被寵遇。世祖與論留夢炎、葉李優劣,曰:夢炎宋狀元,位宰相,當賈似道誤國,依阿取容。葉李一布衣,乃能上書請斬似道,賢于夢炎遠矣!子昂因賦詩云:「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及桑哥柄國,子昂首發其奸。仁宗在位,字而不名,嘗論子昂人所不及者數事:帝王苗裔,一也。狀貌昳麗,二也。博學多聞知,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詞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釋老之旨,造詣玄微,七也。此詩頷聯云云,雖悔出處之違心,而無及矣”。但是,他的悲剧人生。还在于内心的自责与愧疚。无时无刻挤压在他心头的巨石,不是别的,而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规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贰主的所为,是与这个规范截然相悖的,他的心灵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这条鞭子的抽打。心灵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这又与何人去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很快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岁时,入京四年的他写下了“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的诗句。赵孟頫是无力改变现状的。他只能在诗文中感慨人世的艰难了。“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 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内心极度彷徨,寄心于回乡归隐,也寄心于笔墨丹青。试看《送高仁卿還湖州》:
昔年東吴望幽燕,長路北走如登天。捉來官府竟何補,還望故鄉心惘然。江南冬暖花亂發,朔方苦寒氣又偏。木皮三寸冰六尺,面頰欲裂凍折弦。盧溝強弩射不過,騎馬徑度不用船。宦遊遠客非所習,狐貉不具綈袍穿。京師宜富不宜薄,青衫駿馬爭騰騫。南鄰吹笙厭粱肉,北里鼓瑟羅姝妍。淒涼朝士有何意,瘦童羸騎雞鳴前。太倉粟陳未易糴,中都俸薄難裹纏。爾來方士頗向用,讀書不若燒丹鉛。故人聞之應見笑。如此不歸殊可憐。長林豐草我所愛,羈靮未脫無由緣。高侯遠來肯顧我,裹茗抱被來同眠。青燈耿耿照土屋,白酒薄薄無葷羶。破愁為笑出軟語,寄書妻孥無一錢。江湖浩渺足春水,鳧雁滅沒橫秋煙。何當乞身歸故里,圖書堆裏消殘年。这时的赵孟頫向往的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人的诗文,能够心慕手追魏晋书风,寄情于书法艺术,寄情于乡土的眷眷乡情,可以摆脱内心痛苦的精神寄托了。好一个“何當乞身歸故里,圖書堆裏消殘年”!再欣赏他的《懷德清別業》,诗中写到:陽林堂下百株梅,傲雪凌寒次第開。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久有回乡归隐之心,誓以寒梅、山禽为友。在《部中暮歸寄周公謹二首》中就比较直接抒发自己的 “夢寐無時不故鄉”的眷眷乡情。 日暮空街生白煙,歸來羸馬不勝鞭。明朝又逐雞聲起,孤負日高花影眠。 三年謾仕尚書郎,夢寐無時不故鄉。輸與錢唐周老子,浩然齋裏坐焚香。 元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赵孟頫借口身体有病,终于返回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寄情山水,颇感自在。他时常到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杭州活动,与四方才士常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对于这样一个呕心沥血,把一个文人的微薄之力发挥到极致的人,我们还能苛求他什么呢?
五、百姓颠沛流离,深痛因战乱而国破家亡。
诗人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直接描写因战乱而使百姓颠沛流离的惨象:“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牵衣”。没有像杜甫写《三吏三别》把百姓苦难和盘托出。但是从赵孟頫委婉的诗句中仍可以看出作者对因战乱而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感到深恶痛疾。悲惨景象昭然若揭。如七律《和姚子敬秋懷五首》之五的“野曠天低木葉疏,水清沙白鳥相呼。胡笳處處軍麾滿,鬼哭村村漢月孤。新亭舉目山河異,故國傷神夢寐俱。黃菊欲開人臥病,可憐三逕已荒蕪。”再看《钱塘怀古》:“东南都会帝王州,三月烟花非旧游。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湖山靡靡今犹在,江山悠悠只自流。自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诗中“胡笳處處軍麾滿,鬼哭村村漢月孤”、“ 湖山靡靡今犹在,江山悠悠只自流。自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对元军处处军麾、百姓村村鬼哭;悠悠江水空自流,麦田荒芜使人愁,无不使人感叹,故国之思流动缠绵于声韵之中。
六、致力于诗书画印,笔情墨趣寄托惆怅
“赵氏王孙嗟宋亡,笔情墨趣寄惆怅。文人书画开风气,从此吴兴名更扬。”后人赞颂赵孟頫这位元代伟大的美术家,已走出国门,迈入了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由于赵孟頫的出现,元代的书画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大汗的铁骑征灭了南宋,赵孟頫则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在赵孟頫46岁时(1299年)朝廷委任他一美差:任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乃统诸路府、州、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从此历朝皇帝都器重他,不断擢升他,他巳经身不由己了,只能靠寄情书画来倾诉隐逸衷怀。比如,他喜爱闲吟陶渊明诗、书《归去来辞》卷、爱画陶翁,56岁时还画了白描陶潜事迹图14幅,都是此种心思的表现;翌年又作山水画《松水盟鸥图》,显然是想借书画竭力摆脱官场的桎梏,表现“顾作青松贞”、“百无拘系从沙鸥”的情结与追求人格还乡、精神自由解放的写意情怀。在书法实践中,他极力推崇东晋书圣王羲之,他认为,王羲之能够“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而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地。他开创的回归魏晋、回归传统的书风一直影响了中国书坛几百年,直到今天,他的影响依然存在。赵孟頫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他的书法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他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氏楷书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赵体楷书的特点是:在笔法上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在字法上外观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在章法上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他的绘画开宗立派,是文人画派的一代宗师。他通音律,著有音乐专著;他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元代诗人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赵子昂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其《人骑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那末,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①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②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③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④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⑤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⑥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⑦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⑧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后,却一直存在着“誉之甚隆”和“毁之甚烈”这样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赵孟頫在个人内心极度痛苦的状态下,忍受着世人所无法理解的心灵折磨,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元代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由于他的作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同样树立起一座丰碑。赵孟頫书法的温雅秀润是前无古人的,后人称其“肉不没骨,筋不外透,虽姿媚溢发,而波澜老成,譬之丰肌玉环,作霓裳舞,谁不心醉?” 赵孟頫书法是秀润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颜真卿书法的气格之美一样,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每他的一生是为了弘扬中华文明的一生,终于到66岁1319年借妻管氏病重之由,向元仁宗告假还乡,其夫人管仲姬也吁出:“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中评价赵孟頫仕元的一段话,还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阐述了赵孟頫的人格:面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的社会时局,汉民族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包括士阶层的隐居山林,消极抗争的行为在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部属不甘于受奴役和压迫的表现,都应给予重视。而对于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自愿的或被迫的)与元蒙统治阶级采取了合作态度的人,则应从他们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给以恰当的评价,而不能仅从其人生活道路的选择不同而轻率地予以否定,历史地分析那些服务于元朝政权的行动,在捍卫、弘扬着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改造和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标准和政治素质,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努力,使一个向以“杀伐、狩猎、宴飧为生存主旨的民族”步向文明,也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交流融合,汉民族的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赵孟頫仕元后所起到的正是这个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