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稿
主讲:唐郁文教授
各位同仁,下午好!
我讲“国学”,不像百家讲坛那样,“坛坛都是好酒”,我不喝酒(哄堂大笑)。我是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而已,是个人心得。不是一家之言,因为我还没有成“家” !只是个普通老师。(笑)
要懂“国学”,先搞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今天提倡学“国学”有什么现实意义?再进一步了解如何学习国学,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今天提倡学“国学”有什么
现实意义?
“国学”不是中医学,也不是风水学,更不是“道教”、“佛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的学术。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学术上说,“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现在一般人提到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讲,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一句话,概括起来。“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也是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提倡学习“国学”,其宗旨是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去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媒体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我国区域内的文化,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因此,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假如你是一位企业家、老板,一个不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人,一个不掌握这个民族生存智慧的人,一定会缺少对这个伟大民族的认识,一定缺少对这个民族情感的认知,不管你是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还是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澳门人,在中国做企业或与中国企业打交道,很难成功。任何主观地、臆造地、功利地、浮躁地、感性地曲解中国古代的文明与人文价值,即便是善意地,这种治学态度都是不严谨的、愚昧的、荒唐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历史的亵渎,对历史和自己民族文化不敬畏得人,终将被历史所不屑或嘲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是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广而言之,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客观存在着“国学”的影子。是中国的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茶文化、丝绸文化、民俗文化、乃至诗文修养、婚丧喜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前年春晚小沈阳上了个“不差钱”的节目。许多国人包括港澳台的一些文化人,都评击赵本三以及他的徒儿小沈阳等人没有文化。说这不是文化。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说法不妥。什么是文化?评论者说的所谓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而民间俗文化也是文化。与高雅文化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小放牛”式的文艺能说不是文艺,没有文化吗?法式大餐是西餐,满汉全席是中餐,那寻常老百姓吃的就不是餐?八大菜系应该都是中国餐。能说不是“餐”吗?从大文化概念上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文化。
“国学”究竟学些什么?把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史、文化史都学吗?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星相卜卦,以及鸡鸣狗盗、三教九流统统都学一学?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了解“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三教九流,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经学、诗学、史学、蒙学、书画学是国学的主干。经学,在汉辞代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诗学从《诗经》《楚》,至唐诗、宋词、元曲,长盛不衰。史学自司马迁的《史记》《汉书》问世,直到清代,仍是极昌盛的一个领域。书画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蒙学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按经学、诗学、史、子学、蒙学、书画学六类。我们从儿童抓起,选其中的一类或两类来学,比如蒙学和书画学之类。让孩子们学习基本道德规范、礼仪开始。开发智力和培养动手能力。所以,少年儿童一般文化课,选以蒙学中的<弟子规>为主要内容。技艺类是以书画为主。
学什么?已经基本定了个范围,学其中的《弟子规》、书画学。那么今天提倡学“国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话,他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而我们开设“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意义是给孩子们成就梦想。内涵是天道酬勤 学而第一 上善若水 自觉觉人;海纳百川 诚信无限 实事求是 行胜于言。要求孩子从小学会诚信做人,认真做事,专注学习,不虚妄吹牛撒谎,能分清是非曲直,孝敬老师和长辈。假如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企业家,那么“国学”是重塑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宝库,蕴涵着丰富的“财富哲学”, 在上海大学开设的企业家培训班上,老师就是给企业家讲《红楼梦》讲“林黛玉进贾府”,人们不甚理解。讲明白了就恍然大悟。(笑,鼓掌)中国企业只有通过塑造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赢得社会和国际同行的尊重。在中国要成为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家,就必须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乾泉先生对《易经》、国学中的全息哲学思维研究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易经》中的五行八卦和先秦诸子百家,与现代企业的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品牌质量、战略决策、市场营销、资本结构、文化价值、管控制度正好是一一对应的全息逻辑关系,《易经》国学的全息逻辑为中国企业家破解企业组织基因密码提供了直接的战略管理模型,为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提供了理论思考的依据。
二、如何学习“国学”?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近一年多来,在国内,从企业到理论学术界,尤其是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兴起了一个传统文化(或国学)热。而且这个热潮正方兴未艾,日益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这个来得有些突然的热浪,有人甚至把它称做“中国的文艺复兴”,国际上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对于这一现象该如何评价,它为什么会热,究竟能热多久,它对我们今天从做人到管理究竟有多大用处,很多企业管理干部仍然有些迷茫。那么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咱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国学”?究竟学些什么,怎样学?尽管社会几经变革和动荡,大部分人还是有这么一个共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不能丢,不能抛弃。于是不少人渐渐开始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来整理、记录和研究老祖宗的东西。这就是国学的由来。所以,就研究对象而言,广义地说,国学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社会所有方面的研究学问;狭义地说,国学是现代的中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吸取其中比较有现实进步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带有很强的功用色彩,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它与纯粹的历史学、哲学、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不一样,它有着追求现实进步意义的色彩,有“善”和“美”的成分。而纯学术研究,从其研究的目的上,是追求“真”的。另一方面,与此同时,西方人也开始大规模研究古代中国,这种学问被称作汉学。按佛学原理来说,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如茶杯,玻璃为“体”,“相”就是它的形状,“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体的东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样。譬如《论语》,以孔子的思想为“体”,二十篇《论语》就是它的“相”,我们用它来研究、解释。“用”是了解孔子以后,该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到了近代,有人提出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这是很可笑的。有体必有相有用,有用也必有体有相。又怎么能够只取其体或只取其用呢?这种说法就象以茶杯为体,以讲台为用一样荒谬。 这里还有一个因素是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重人而轻物,西方文化重物而轻人。中国自有文字记载,就一直以人为本的学术研究,强调人际关系,所有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不分,统统是人的科学;而西方直到十九世纪才出现叔本华、尼采等意志论的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研究人际关系的直到二十世纪的美国卡耐基才弄出一套什么《人性的弱点》之类的小儿科玩艺。西方直重视的是实物,因此看重实利实力,重科学重分类,什么都分得细细的,因此科学就比较发达,奇技淫巧也特多。按中国人的观念来说,中国人重视的是君子之学(研究治人),西方人重视的小人之学(研究治物)。 因此,我们不是要以“中学为体”,而应该在“中学”这个“体”中直接注入西方科技文化的活力,使“中学”这个“体”更加丰满而且健壮。使中国有志于小人之学的人也成为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而使中国有志于治人之道的人才走上君子之路,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我到过西欧一些国家,总体感觉两句话:他们的文明程度比较高,无论英国、法国卫生、清洁,没有随地吐痰和随地大小便现象,你去宁波翠柏路看看,有一段街尽是臭哄哄的大人小便(当然法国街头也有宠物狗随地拉大便的)(笑)。街上几乎看不到警察和乞丐。当然在意大利有乞丐,我见过吉普赛老太婆在教堂门口行乞。但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听到过打骂声‘吵架声、喧哗声。无论饭店、影院、超市、大学里都是静悄悄的。相比我们自己这里,城市里也像个田畈,又像是个菜场。随时可以听到高声呼叫声、喧哗声、叫卖声、吵闹声。。。。。。
但是我还是喜欢自己中国!这里的文化适合我生存和发展。最大是饮食。英国人不会烧菜,法式面包我很吃不惯,不是吃甜就是喝奶。中国菜烧得不地道。都是水里煮一煮就端上来,没佐料、腥味重,食之欲呕。饮食文化中西不合这是我不愿在国外久留的原因之一;再者繁文缛节,我们也是吃不消的。外国人总是拿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像去梵蒂冈参观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世界第一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皇的教廷。我排队从左门进入,不知道七转八转又从右门出来了,一看不对劲又想转回去看看,这时门卫抓住我,要我去买票,到左边门排队。我说我走错了门从新回去,他就是不肯。“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我再说也是多余了。他一股劲地说:“NO! NO!”(笑)
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因此,国学热的兴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现代我国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不久前一份对北大、清华和人大这三所中国著名学府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回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为48%。更不用说系统学习诸子文选和儒释道的基本知识和老庄哲学等。有的等于零。在法华寺,我熟悉一位长老,和他探讨佛教改革的事。这好像和国学不大边。其实是一样的。长老说佛教改革很难啊。我说不改革佛教徒太苦了,这样都被基督教卷了去;佛教就有个生存危机呢。他说怎么改呢?有人尝试过但都被反对了。我说,听说有个四大佛门的新规。僧尼可以婚嫁,可以食荤,可以饮酒等但不能杀生,不淫乱、不妄语,不欺诈等。婚嫁也好食荤饮酒也好,古已有之。鲁迅先生早就戏言过,“和尚不结婚小和尚哪来”至于济公也好花和尚鲁达也好,只要“佛在心中留”那就别管他“狗肉穿肠过”了。我们要和基督教争取信徒要紧。。同样道理。今天不提倡学点“国学”,明天就把老祖宗给彻底忘了!我们应该观察到中国加入世界大家庭,特别是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之后,中国人不应仅接受西方文化,也该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思想内容和她对世界的基本理解和感悟传播给西方世界。”跟中国目前的“英语热”相比,“国学热”的范围就太小了。目前,中国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在考级。专家认为,英语要学,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丢,这就需要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喜爱“国学”。国学不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赖以取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因此,国学热的兴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有人主张用考试考级来醋进汉语或“国学”的学习,又想加重学生的负担来促学习,搞快餐“国学”,这样做,就会适得其反。到时候一等公民去国外,二等公民港澳台,三等公民杭州上海,谁还会参加你这个什么等级考试呢?安定和谐是至关重要的。 国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潜的功夫,不能靠追逐时潮、搞“短平快”而见速效。那些值得忧虑的现象都不利于国学的健康发展,而是有损其声誉,甚至有可能把它引上邪路,因此对“国学热”进行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个关键问题。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