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大学
学校介绍
沃野大学学报
象山学院
报告厅
哲学系
专业学院
研究院
神学院
贺敬之、柯岩专栏
亚洲作家协会
代理招生专栏
唐郁文专栏
我的歌
长篇连载
书画院
图书馆
活动中心
中小学
有关知识
业余摄影展
唐氏家族及其他
后台管理
胡恩余专栏
胡恩余:耶稣基督的福音
胡恩余:以马内利
胡恩余:西门彼得
胡恩余:365天福份
留言反馈

唐勇先生201005
唐勇的微博
一红天下网*唐氏资料库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沃野大学学报  

  

      

             

        封建的华彩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唐  勇

 

                                     

【内容摘要】

    本文试图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王朝为核心、男性为主导的皇权等级农业庄园社会,以及主观经验功利的认识、国人关系心理的文艺为基本的封建和封建的华彩。

【关键词】

中国  文化   农耕业   皇权   等级制度   男权   主观   功利   国人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遗留。古代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日耳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等等都先后灭亡,唯独中华帝国比较完整地延续下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虽然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多次冲击,仍然在本土、在海外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弄清这一文化的本质,对现在和未来不无重要意义。

 

一、 农耕庄园社会的产物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国土和海洋处在季风性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势西高东低,汉族与其他民族长期以黄河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为主要聚居地;非常适合农耕业,及其捕捞业、畜牧业和工商业。往往以中原为国都辐射四方,故称为中国。在建立中国王朝以后,征讨四方。所谓君临天下,封邦建国,各地都需称臣纳贡;所谓皇帝,就是以天下为家国,以人口为子民的主宰。人的基本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在亚太陆地,男耕女织的农耕业,再辅以捕捞业、畜牧业和工商业,比较充分地解决了生存问题;因而不怎么需要对外交流或掠夺来满足民族本能。所以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其实质是一个庞大的比较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家庭,非常典型的东方大庄园。背山面水的皇城京都不算,还筑起一条长长的坚固的围墙,各城邑也由大到小如法炮制;正是皇帝、王侯、官僚、平民和奴仆以及这批人的土地、山林、城乡、河流、沼泽、海洋,如此几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是农耕庄园社会的产物。

 

二、 皇权等级制度的现象

               

    由于一直以来的农业庄园式大帝国,其社会制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皇权统治的至高无上;二是等级尊卑的泾渭分明;三是主从复合的普遍广泛。这不仅表现在精神文化上,而且表现在物质文明和人际关系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表明天下系于一人;所谓君主、主公之类,就是主子。主子如何如何,随从便如何如何,百姓也便如何如何。何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国家,国便是大家,家便是小国;家大为国,国小是家。家庭既为农耕小庄园,国家就是农业大庄园,反过来也一样。以及大量依附皇家、官府、家族的士人及佃农、商人。皇宫必然大过王府,王府必然大过官邸,官邸必然大过民居,民居必然大过仆舍。京师必然大过都城,都城必然大过乡镇,乡镇必然大过村落,村落必然大过土棚。主子必然强过仆人,皇族必然强过官僚,官吏必然强过平民,平民必然强过奴婢。而天下乃一人一家之天下,土地人口财富从大到小,从主到次受其层层占领、级级牵制、处处管辖。

——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是皇权等级制度的表现。

 

                         

三、 男权物质意识的生活

 

当然,绝大部分的人类生活都是两性独立交错的升华。但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在于一直存在着两性关系的苛刻禁令和严酷习俗,主要是贞洁观念和大男子主义。一般所谓的封建,除了皇权制度,指的就是这个。几千来,中国妇女其实是男人的附庸和奴仆。

大男子主义主要表现在:一、中国妇女不能从政。二、中国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三、中国妇女甚至没有婚姻自由。贞洁观念则是:一、婚前处女贞操。二、婚后从一而终。三、循规蹈矩,不准放浪卖淫。所以女子一直不过是供男人欣赏,为男人效劳和传宗接代的活生生的忠实的工具和玩物而已。所谓“守身如玉”、“三从四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水性杨花”,诸如宫体诗词、《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等等,一些仕女图,日用品、建筑和生产工具,风俗习惯、日常礼仪;无不说明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两性社会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男权物质意识生活的蕴藉。

 

 

四、 主观经验功利的认识

 

可以说,古代中国的认识是非常缓慢,几乎停滞不前的。从夏商周到元明初清一直都是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的自然认识和君主臣从,高低贵贱的社会观念为主导。这种认识具有主观性质、经验性质和功利性质,而非真正的科学。主观性质表现在向来没有形成一套假想、推断和实验验证的认知方法,经验性质表现在知识大多来自具体的生活、生产的经历和体验。功利性质则认识多半为生存服务,尤其是为朝廷家族服务的建功和获利。导致主观意志、政治至上和生存问题盛行,从而丧失对真实、真理和真诚的热情和追求,丧失科学方面应有的客观性、合理性、可靠性,沦为原始认识和简单想象的不断重复。另外,社会认知则限于人的伦理和可用,所谓儒家即为学做人、学做事为政治服务而已;所谓道家,不过是脱离朝廷的对自然性和自由度的追求,而宗教是大体逃避。都由于政治因素的强大而放弃对完整人格:人的独立性、平等性和交易性,以及品德、智力、体魄、美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是主观经验功利认识的系统。

 

 

五、 国人关系心理的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的两个基本主题:自我与国家。一是对自我的感情解剖和思想暴露及其生活经历场景的描绘。另一是对国家的个体依附和政治取用以及对社会前途的关心。一切思想感情由此发生和展开。具体地说,在读、看、听的艺术门类中不厌其烦地表现农耕社会景象、个人家庭以及得志与失意,以及试图逃避的思想感情。自我价值与国家利益关系,个人的恩怨与国家的兴衰关系,国家弃用与人物命运的维系关系,社会劳动与公私贫富的分配关系,等等;无不说明,个人与朝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古代艺术中获得了充分的显示,或者说,古代艺术不过是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世态度。“雄州雾列,俊采星弛。”——国家景象。“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宇宙同科。”——自我个性表现。“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江湖以远,则忧其君。”——国家观念。“方田三四亩,草屋八九间。”农耕社会。“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分工关系。至于丝竹管弦,丹青笔墨;无不是拟江山田园草木鸟兽虫人之音,之形,之色,诉以人意。……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是国人关系心理艺术的体现。

 

           

结束语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可能远不止上述这几方面,由于社会制度、人类生活,认知和创作是其中的主要部分,首先进行分析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以政治为中心,以与政权的关系和态度为界限,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而这个政权就是皇权专制等级庄园式的农耕国家,就是最典型的君主所有制社会,也是最庞大的官僚社会和最漫长的蒙昧社会,以及由此发生的这些人的种种思想和感情的形态,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封建和封建的华彩。    

 

                                                                                   2007-5-23 — 2007-12-6

 

【参考文献】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8年,北大《每周评论》   

    《哲学人类学》(台湾)高宣扬著,1990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2003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刘洪仁著,2003年1月,巴蜀书社      

          

作者:唐 勇, 中国诗人,作家,沃野大学-浙江网络学院院长,客座教授。

            浙江金华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总编辑,中文系教师。无党派人士。  

                   



版权信息


浙ICP备08010045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