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大学
学校介绍
沃野大学学报
象山学院
报告厅
哲学系
专业学院
研究院
神学院
贺敬之、柯岩专栏
亚洲作家协会
代理招生专栏
唐郁文专栏
我的歌
长篇连载
书画院
图书馆
活动中心
中小学
有关知识
业余摄影展
唐氏家族及其他
后台管理
胡恩余专栏
胡恩余:耶稣基督的福音
胡恩余:以马内利
胡恩余:西门彼得
胡恩余:365天福份
留言反馈

唐勇先生201005
唐勇的微博
一红天下网*唐氏资料库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沃野大学学报  

 

        

 金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2008-9——2009-3

 

 

 

 

 

                另一种理性

                                ——改革开放以后的金华宗教研究

 

 

 

【内容提要】

      试图对金华的一些宗教情况以及有关的宗教情况作一点介绍和探索。

 

 

【关键词】

      宗教  金华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道教    教义  教会  场所

 

 

 

 

一般人眼里,宗教总是有些神秘。

宗教是什么?金华地方宗教的情况怎样?宗教的地位和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粗略收集了一些浙江金华此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方面的材料,对宗教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尤其是1989年以后,国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宗教法规,主要是《宗教事务条例》以及《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和相关规定。比如汉传寺院方面的法则和教会规章等等,对宗教方面诸如信仰问题、宗教团体、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宗教财产、法律责任以及其他都作了一些规范。特别是基督教会规章,使我国这方面的宗教活动有章可循,简洁明确。目前金华市领导牵头,金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以及县、区各级宗教机关主管金华市的宗教事务,提倡依法管理。政策是,不以行政力量发展宗教、也不以行政力量压制宗教。不当成异端。信教公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也要团结他们,不管信不信教,都享受公民权利。信仰自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金华和全国一样,宗教的传播一般受这些条件的制约:

一、各教派的特点以及被当地人认可的程度是宗教发展状况的首要条件。

二、国家和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三、有关人员的文化程度条件。

四、教派本身的传播能力。

这些条件各地有所参差,但不能说没有。事实上许多教派已经与人们的社会、家庭和

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其社会生活一个组成部分。就浙江金华来说,东汉时候金华就有

了道教,佛教在金华已有一千多年,基督教也是清末就有了。当然受国家社会情况影响,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形势的影响,诸如战乱、动乱和排斥、压制、或衰退,抑或和平、繁荣、开明、解放等等的影响。宗教也象一股水流,受当时、当地的社会河道的制约,而弯弯曲曲地延伸。记忆犹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砸神像、毁庙宇、驱信徒,金华宗教损失惨重。而在南北朝时期,以梁武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迷信佛教,舍身为奴,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繁盛景象,北方著名的敦煌石窟也是这时候开辟的。古代唐朝,因皇帝姓李,所以老子的道教受到推崇。后来圣上又爱上了佛,于是佛教也十分兴盛。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据说主要是唐朝时候开凿的。玄奘西游,是唐朝派遣和尚取经的一件轰动华夏的佛门大事。当然,这和当时经济比较富余,社会相对太平有关;否则不可能从事大量的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信仰活动。而基督教传入我国不久,受到皇帝查禁,一度中断。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时期,非常繁盛,以至不断传入我国。后来由于印度人自己抛弃,所以在印度基本消失,却在中华兴旺发达,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浙江金华也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开明,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金华市的各种教派逐渐恢复了生机。组织日趋完善,场所不断兴建,人员稳定,信众也有扩大趋势。典型例子就是金华黄大仙的道教传说远播海外,其场所恢宏壮观,人们趋之若鹜,香火不断。

另外,有关人员的文化程度,也与宗教传播很有关系。佛经原本是梵文,要译成汉语,

还要老少咸宜,通俗易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少数文化素养较高的僧人才能懂得和办到和施行。这些人不仅是高僧,而且是学者,有的被称为佛学大师,比如玄奘。有些则修炼过人,主要是实践者,比如济颠。而道教原本是道家以及玄学,十分精奥。教义创新如陈抟,是一种学者和修炼者;有些修炼成功,主要是实践者,比如黄大仙。还有据说《圣经》的《新约》是耶稣的门徒编写的,还分别叫做某某福音书,那么也是学者和修炼者。这两种人物存在和行迹,是其教派画龙点睛之笔。而神灵本身也是有关宗教人物想象和塑造的,神和神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宗教人物杜撰的现身说法而已。与其说神灵是宗教的灵魂,不如说事实上的一些宗教人物才是宗教的灵魂。虚构、领悟、修炼与创新必须依靠有关宗教信徒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这个是宗教流行的内因条件。

至于教派特点,当然很不相同。萝卜是萝卜,青菜是青菜,当然都是蔬菜。道教主张修今生,长生不老。佛教强调修来世,到极乐世界。基督教信从上帝和耶稣,克制和牺牲精神,善者可上天堂,恶者则下地狱。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也是惩恶扬善。宗教的共同特点是:

一、承认神的存在,而且无所不在、以至无所不能。必须膜拜和信从。

二、追求人生理想境界。或者清澄透彻,或者无知无觉,或者安闲自在,净身修养。

三、从善教化济世的积极态度。

金华地方宗教当然一样。道教是本土宗教,但是佛教和基督教是外国传来的,叫做汉传

佛教和中国基督教,就是本土化的外国宗教。地方化的也有,就是藏传佛教和回回教。藏传佛教与原印度佛教以及汉传佛教都不同,那是一个藏族政教合一的体系。但其实是佛教的地域化与民族化。由于浙江金华地处东南腹地,一直统一于中央政权,不可能象西藏、台湾、蒙古、新疆那样有游离于中央朝廷之外的可能,几千年来交通与通讯不便,形成比较独立的民族政权与民族宗教。

    金华属于黄河、长江两大文明范围之内,远古的越族——诸越,早已同化为中原汉族,秦一统,汉一统,晋朝南迁;唐一统,宋朝南迁,已经完全汉族,到元一统时,已经视为汉人无异。分崩离析时期则战乱不息,也血缘交融。所以金华宗教是外国宗教本土化和汉化的一部分,归于中国宗教。地方特点当然有,这是金华地域风情社会状况的自然反映,但是基本在中原宗教格局以内,没有大的变化。当地人发展本族宗教或者接受外来宗教加以改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照搬照抄的情况不多见,少不了要加以适当改变,以顺应当时和未来的民族状况和社会要求。传播能力是内因,取决于教义精妙与灵活,比如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生根开花,枝繁叶茂,并不是佛教比别的宗教更可信,而是它本身很可以加以变化,宗派纷呈,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另创门户,自成一派;比如上座部与大众部,中国禅宗与原印度佛教都相差甚远,但都被承认为佛教,这就是灵活。俗家弟子与出家僧尼都承认为信徒,这就是开放,一生和尚与心中有佛都被赞许,这就是明智。佛教广泛可能有缘于此。但是接受也是有条件的,年深月久,则本国化,民族化,但其实是互相改变。信仰儒释道的汉民族与东周两汉以前的原始华夏民族是进步多了,比较有理性、讲文明了。举殉葬为例,在孔老孟庄以前,动辄以活人陪葬,至今尸骨成堆。后来受到儒家仁心、仁政和道家自在养生甚至佛教的不杀生、放生等等坚持不懈的宣教和批评,——孔子对人们用木刻的“甬”来殉葬也极其不满,所以到了三教鼎立的东汉以后,用活人陪葬的情况就很少见了。其中当然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但是宣教劝戒的工作还是由宗教创始人和宗教人物完成的。

 

             

 

 目前,金华市宗教组织主要有金华市道教协会,金华市佛教协会和金华市天主教(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以及其他宗教团体。经费自筹,财产自有。金华市佛教的主要场所是义乌的双林寺、兰溪的慧教寺、东阳的大智寺、金东的大佛寺、永康的广慈寺等等,一共三百多个寺庙。金华的道教场所主要是供奉黄大仙的四座宫观和金华城区的三清宫、城隍庙。金华市天主教——包括基督教的场所有六、七个教堂,属于杭州教区,垂直管理。金华堂口——总堂,市区莲花井天主教堂,浦江中心堂,东阳三个教堂,婺城区一个汤溪教堂,义乌一个天主教堂——新恩堂。大约共有两百所教堂。伊斯兰教义乌市有一个场所,清真寺,但没有宗教团体。神职人员,就是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员,五个教,一共九百八十人左右。佛教称比丘和比丘尼,俗称和尚尼姑。基督教称长老、牧师、教师(副牧师),天主教称主教、神甫、修士、修女,伊斯兰教称阿訇、满拉,道教称道士、道长。有些是专职,有些是兼职,以及在家的信众。全金华市宗教信众不下几万人。

 当代学者认为,宗教的核心是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其体系的信仰。神是社会和自然力——人事物及其规律加以人格化、准则化、形象化的结果,具有超越性和彼岸性。而信仰是人人都有的,每个人不管主观上信不信教,客观上都是一种或几种思想、体系或派别的信徒,并且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宗教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在宗教领袖的带领下,组成宗教组织,在一定的制度下,生活和从事宗教崇拜活动和仪式,研修宗教教义,宣扬宗教经典,形成宗教阶层。

宗教具体包括:

     对神的信仰,

清规戒律和一种被规定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教义,

     修炼——实践。

对神的信仰就是信仰及供奉哪些神灵的问题。宗教起源于远古的神话和巫术礼仪活动及生产、生活事业。这其实也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共同的源头,即文化的起源。开始的宗教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混为一谈的一神教或多神教,称为父母,但又是世界的主宰。如中国的女娲娘娘,希腊的宙斯,希伯来的上帝耶和华,阿拉伯的真主安拉。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思想情感的表现。而后来出现的神就比较复杂了,上帝的天主教出了个上帝的儿子耶稣创立宣扬救世主的基督教,到处传教,后来被门徒犹大出卖,被罗马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此事在罗马史藉中并没有记载,所以有许多人认为是圣经的虚构故事而已。又传印度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试图逃避现实,又想宣化民众,于是一人修炼成佛,就是释迦牟尼,创立了印度佛教,但只不过是当时众多的印度教中的一种。中国神话盘古、后羿、嫦娥、夸父以及黄帝、炎帝、尤、刑天、共工之类其实是初民的生活图景和原始制度,多神,但没能形成正式的宗教。只是这类传说和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等解释世界的学术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宗教的滥觞。到了汉朝,大中国局面已经比较稳固,于是上朝廷的儒家衍变为儒教,隐居养生的道家演变为道教,两派分别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以及门徒和老子、庄子以及信徒为宗师,甚至加以神化。这时候西汉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及天人感应理论,随后尊奉孔儒的王朝思想可能标志儒教的出现。东汉时期张道陵五斗米道,葛洪《抱朴子》的炼丹养生,还有更早的《太平经》对天命和长生的理论可能标志道教的形成。但是令人惊奇的是都是将“天”人格化,准则化,即神化。道教就供奉三清神像,以及八仙过海、陈抟长生不死以及黄大仙救世等等传说。所以这时候儒道有所混同,即使后来,儒道也是交叉发展的,所谓儒道互补。

道教后来正式形成一个神仙世界。三清为首,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太上老君。三清是有含义的,元始天尊是指道的原始混沌状态,灵宝天尊是指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状态,最后出现道德天尊——老子。这据说指的是宇宙的三个阶段。然后玉帝和天官、天将和各路神仙、人物,诸如二郎神、西王母、太白金星、包括关帝、钟馗、土地、灶神、财神、寿星、甚至菩萨、孙悟空、姜子牙等等都是,算命、看相、测字、占卦、风水、跳神、禳灾等等也是。佛教也是神灵众多,不容易记清楚。一般记得四尊佛,本世释迦牟尼,消灾延寿药师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真佛。佛教供奉神灵是有规定的,浙江金华的制式是:大雄宝殿进去,正中是释迦牟尼,前面阿弥陀佛,后背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再左边文殊菩萨,再右边普贤王菩萨。后面正中是韦陀,手里有根棒,如果柱下,则此处留客;如果棒悬空,则此处不留客。再进去是天王殿,左边右边四大天王,正中弥陀佛,其左边一个护法弟子,右边一个护法弟子,两边十八罗汉,左右九个一班,后面是五百罗汉背风。有时不叫大雄宝殿,叫圆通宝殿,专供菩萨,所以又叫菩萨道场,有的正中观世音菩萨,后面是文殊和普贤、地藏王菩萨。总之要恭敬尊奉,不能乱摆乱放。基督教的教堂就像一个教室,但是除了本教宣讲唱诗等等活动以外,不能拿来教文化,作讲演,开会使用。上帝是很难想象的,通常是一个十字架;或者耶稣受难像之类。欧洲中世纪有些国家,政教合一,向民众征收十一税。有些国家的天主教,则受梵蒂冈罗马教廷的节制,而中国当代的天主教、基督教是独立的,但有教区。浙江金华市的天主教、基督教属于杭州教区。伊斯兰教在中国被称为回回教,穆斯林被称为回族人。清真寺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两部名著,一部《可兰经》,又叫《古兰经》,另一本是《天方夜谭》,又叫《一千零一夜》,相信安拉,麦加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场所为各处的清真寺。

清规戒律是规范神职人员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具体条款和修炼的具体程序。如今五教鼎立,各教派都有一套甚至几套名目规范体系。就是出家和非出家的信徒应该修持的规矩、规约、禁令叫做戒律。宗教是一个社会团体组织,必然要有一套纪律,表现教团的独特性,维持教团的延续传承。同时守戒也是主要的修炼,借此体验出神入化、不同寻常的宗教感觉。

佛教按教派不同可以分成大乘戒律和小乘戒律;按数目可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按出家和不出家可分为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三种。北传汉地佛教依《四分律》,中国禅宗是隋唐的百丈怀海禅师创立了《百丈清规》。元代《敇修百丈清规》是百丈山德辉禅师根据以往的清规汇编而成,成为此后天下僧寺遵行的清规戒律。道教认为其戒条乃是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传下来的,某些戒律和制约上,有模仿、吸收佛教的地方, “三戒”是道教的皈依道、经、师三宝。“五戒”和佛教类似;“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则是更为详细的规定。后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戒律的条文名目繁多。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有相应的戒律乃至详细的规定。不许破坏禁戒,否则还俗或逐出教团。西方名著《十日谈》描写了一些神职人员的风流生活,宣扬人性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但其实是宗教界所不能容许的。济颠虽然是著名的好人,但是一直被目为“疯子”,主要因其不大守戒。鲁智深在庙里守不了规矩,只好发遣他处。可见受戒是成为某类宗教人员的先决条件,否则只是普通信众。浙江金华的宗教界神职人员较少,团体也较松散,民众不过是为我所用,有所寄托而已。

教义方面,体现为基本信仰和各个教派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学派及相关思想与经典,即神学观点。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本质都是“空”的,叫做“缘起性空”,这是全部佛学的基本原理。认识缘就要净化心境观察万事万物,看透世界的空的本质,觉悟成佛。佛教经典非常多,称“三藏”——经、律、论。早期主要的大概是《阿含经》,属上座部;大乘空宗出了个龙树菩萨,谈空;大乘有宗出了个弥勒菩萨讲瑜伽。汉传佛教南北朝时有《涅槃经》。隋唐则渐趋成熟,出现了各宗派。天台宗的主《法华经》,三论宗的主《般若经》、《莲花经》、《金刚经》、《阿弥陀佛经》等等;法相宗的创始人就是玄焋大师,俗号唐僧,历时17年从印度取回经论657部,又用20年时间译出75部;还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描述了取经沿途的情况。后来中国禅宗声势浩大,据说始祖为达摩;唐代的慧能为六祖,是禅宗的实际创立者。一部《坛经》,其传说十分动人。浙江金华的佛教一般提十二部经,及和尚一本《早晚念诵集》。道教是东汉时候张陵(张道陵)奉老子为道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正式创立的。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定型而成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道教认为,“道”是根本,是“天地之始”、宇宙之母,可以化身为人格神。人若通过修炼就可以合乎“道”,长生不老,即所谓的得道成仙。因而又研修药物,又整理典籍,又仗义行侠。其经书统称为《道藏》,叫做“三洞四辅十二类”,以及道士持诵的《早晚功课经》。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政教合一的领袖默罕默德创立的。主要是“六大信仰”——信安拉、信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五大天命”——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戬。《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其他还有《圣训》、《圣训集》、《呼图白集》。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元时回回遍天下”, 清真寺处处可见。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派人来到圣地麦加,绘制了“天房图”。明清的经堂教育和经文翻译活动促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现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及470多个省市县的分会。浙江金华仅义乌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没有宗教团体,但经常有回人以及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天主教早在唐朝和元代都一度传入过,不久都消失。16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此教终于传入中国。1949年自办教会,叫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广义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分支,狭义专指新教,耶稣教。相传是罗马时期犹太人耶稣所创立,经过马丁·.路德改革以后形成新教,有别于天主教。1807年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大陆,被称为“洋教”。1954年中国基督徒发起“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1980年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协会。浙江金华现有金华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金华市基督教协会和金华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与基督教的教义类同,无非“三位一体”、“因信称义”。天主教有七件圣事,新教大多数有两件:洗礼和圣餐礼。主要节日是圣诞节、受难节和复活节。其经典就是一本《圣经》,又叫《新旧约全书》,旧约包含律法书、先知书和圣文集三个部分;新约也包含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三部分。它是基督教义和神学的基本依据。大致是要求人们相信天主基督,行善而使灵魂获救。一般是唱诗、诵经、画十字、祈祷和弥撒,俗称做礼拜。

修炼与实践问题。一个是受戒,另一个是体验,再一个大概是宣教与行善。凡入教,首先须守戒;其次是体验,就是能够感觉到所信仰的神教是真的,乃至人生真理,形成宗教意识。于是必须研修教义经典听传诵读,以及经受宗教特殊生活、参与宗教活动与仪式,就是修炼。讲悟性,尚力行,大概经过苦修磨练然后愉快澄明,接近成佛或得道或成性、习惯,

可以升级而上层次。但是宗教往往不但要求信徒自己修炼,而且要求普度众生,于是广泛宣讲、编纂、翻译、传播,以及发善心,行善事,彰显义德,有所作为。从而使更多的人信仰、追随和从事宗教事业。传说耶稣自己就是这样,是最大的宗教榜样。默罕默德、释迦牟尼也如此,甚至老子也是身体力行地静观悟道传言。以至后来许多宗教人物纷纷皈依和仿效,成为一代名师或名人。浙江金华的黄大仙就是修炼与实践方面的道教著名人物。

 

 

                   

  

     浙江金华和全国各地一样,宗教名目繁多,流派纷呈,人才济济。具体情境如何,还有待于金华教派中人的详细阐释。但是所有的宗教都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就是对神的向往、对世界的认知和对善的追求以及美感愉悦,并付诸实践。宗教仰慕神灵、相信神灵、成为神灵的人生极致,是它不满于现实世界与尘世生活,试图通过修炼超越平凡,达到无始无终,无欲无求,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理想化的人生境界;这正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其次是对世界的某种认识,所谓开天辟地,奇迹发生等等,就是对不知、未知以及部分已知的团体理解和努力诠释,表现了人类精神对真的追求。再次宗教是一种富于牺牲的伦理学,所谓克己、受苦、修炼、劝化、救世等等,无不表现出其对道德方面的不懈追求。第四,宗教也是感觉方面的极致。所谓脱胎换骨、神佛显灵,以及对天界、天堂和尘世、地狱与有关英雄人物的描写,给人们以无限遐想和精神愉悦,了解事物美好,催生艺术灵感。第五,宗教也是一种公开的实践。试图以理想感化民众,解释现象,为善救世,并从社会和科学发展中汲取营养,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和意识形态,宗教在相当程度上一直渗透进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血肉相连、难以分拆;成为信教群众的一种认知锻炼,藉此认识一定的人事物,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从善导航,促进仁义礼让,驱邪避恶,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风尚和行动。最后达到尊重客观,遵守规章,自我与集体的共同进步和完善,追求和谐美好的社会和人生的伟大理想。

 

 

                                                             2009-2

 

 

 

 

参考文献:

①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编《中国宗教概况》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2 北京第1

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   徐小跃主编《人文科学十万个为什么 宗教学分册》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1月第1

③浙江省金华市民族宗教机关和团体的有关材料

  

作者:唐 勇   

   中国诗人,作家。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总编辑,中文系教师;沃野大学-浙江网络学院院长、诗学博士、客座教授。

 



版权信息


浙ICP备08010045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